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执剑者暗流扶贫路 > 第363章 录音机里的旧账本

第363章 录音机里的旧账本(2 / 2)

空气一度陷入了死寂。

几位老人端着茶杯,眼神躲闪。

那位送录音机的老会计更是将头埋得低低的。

良久,坐在角落里一位曾担任过村文书的老人,长叹一口气,打破了沉默:“唉,那时候……都说是为了‘灵活变通’,为了让项目快点上马……可我这心里啊,就像压了块石头,一直不安生。”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看向林小禾,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小林老师,我知道你们是好人。有些事,不能再烂在肚子里了。当年所有不合规矩的拨款,都有一明一暗两本账。明账上报,暗账……藏在镇政府档案室东头那间储藏室的夹墙里。有个铁皮箱子。”

“钥匙呢?”林晚秋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房间的空气都为之一振。

老人浑身一颤,嘴唇哆嗦着说:“钥匙……钥匙由时任副镇长,也就是……也就是周志邦书记的岳父王德海保管。他退休后,也没交出去。”

掌握了这条性命攸关的线索,林晚秋却反常地选择了按兵不动。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申请搜查令,消息泄露的瞬间,那面夹墙就会被连夜清空,所有证据将化为乌有。

她选择了一条更迂回,也更具杀伤力的路。

三天后,一份由省纪委督导组牵头、联合县地方志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抢救性保护青禾镇基层治理历史文献的紧急建议函》被送到了分管文化的副县长案头。

建议函措辞恳切,指出青禾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其早期的基层治理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保管条件简陋,正面临虫蛀、霉变的风险,建议立即成立专班,进行抢救性整理归档。

副县长欣然批示:“情况属实,大力支持!”

于是,林晚秋以省督导组督办员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牵头成立了“青禾镇历史档案整理专班”,亲自带队进驻了镇政府档案室。

对外宣称是整理旧文件,实则她的目标只有一个——东侧储藏室的那面墙。

第三天下午,当专班其他成员都在整理泛黄的会议纪要时,林晚秋独自在储藏室里,用指关节一寸一寸地敲击着墙面。

终于,在一排旧文件柜的背后,她听到了一丝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沉闷的空洞回声。

她的指尖贴上墙面,“真实之眼”感知到,这块区域的表面温度,比周围低了零点零三摄氏度。

夹层!

没有动用任何破坏性工具,她和陈秘书找来专业的锁匠,以“抢救档案”的名义,小心翼翼地撬开了墙体,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赫然出现在眼前。

箱子没有上锁,似乎它的隐藏就是最可靠的保险。

打开箱盖,三本用牛皮纸包裹的手写账册,和十余份盖着红章的原始审批复印件,静静地躺在里面。

林晚秋翻开第一本账册,那笔三十八万的“烈士遗属慰问金”的真实去向,白纸黑字,清晰地流向了周志邦小舅子名下的空壳建材公司。

当夜,林晚秋在驻点房间内,将这些罪证一页一页地进行高精度扫描。

窗外,夜色如墨,只有她的台灯亮着,像一座孤岛。

突然,院墙外传来一声极其轻微的碎石滚动声。

林晚秋的动作瞬间凝固。

她没有抬头,而是右手闪电般地按下了台灯的开关,房间陷入一片黑暗。

借着窗帘缝隙透进的微弱月光,她看到一道瘦削的黑影正蹲在围墙边,手里拿着一把液压剪,正试图剪断通往她房间的独立电网线路。

她不动声色,左手在桌下摸出手机,按下一个预设的快捷键,一条加密信息无声地发送给了早已在镇外待命的陈秘书。

不到十分钟,远处传来了由远及近的警笛声。

那黑影显然被惊动了,慌乱中扔下工具,仓皇翻墙逃离。

林晚秋静静地等到警笛声远去,才起身走到院子里。

在黑影刚才蹲伏的地方,一只沾满湿泥的工装手套被遗落在草丛中。

她用镊子夹起手套,掌心内侧的防滑纹路里,残留着几颗黑色的沥青颗粒——与宏远集团工地上使用的特种防护用品,完全一致。

她将手套封入证物袋,回到灯下,继续翻看那本决定了青禾镇十年命运的账册。

当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排密密麻麻的联合审批人签名时,她的呼吸停滞了。

在那一串名字的末尾,一个她熟悉到刻骨铭心的签名,像一根毒刺,狠狠扎进她的眼中。

笔锋刚劲,一如其人。

那是曾无数次教导她“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教导她“做人要像青禾一样干净”的父亲,林建国。

他的名字,赫然列于多笔违规审批的责任人一栏。

林晚秋缓缓合上账本,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她听到自己用一种近乎自语的、冰冷的声音说:“原来,你早就开始脏了。”

窗外,风雨骤起,远处起伏的山脉深处,传来一阵沉闷的、若有若无的轰鸣,仿佛是大地不堪重负的震颤。

林晚秋没有急于上报这份足以掀翻整个青禾镇的新证据。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