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执剑者暗流扶贫路 > 第344章 春天来的那封信

第344章 春天来的那封信(1 / 2)

雨丝比针尖更细密,织成一张笼罩天地的灰白幔帐。

青禾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灯光温暖,驱散了窗外的几分湿冷。

林小禾正俯身在一沓稚嫩的作文本前,指尖轻轻拂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像在触摸一颗颗纯净剔透的心。

这是她组织的“我家的廉洁故事”征文比赛,收上来的稿件五花八门。

《爸爸退掉了客户送的烟和酒》《妈妈说,病人的红包是烫手的山芋》……孩子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描摹着他们眼中黑白分明的世界。

她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其中一篇,标题是《姑奶奶的背包》。

“我的姑奶奶,她不是我亲姑奶奶,是村里所有人的姑奶奶。她总是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旧帆布包,下雨天也不打伞,把包紧紧抱在怀里,说怕淋湿了里面的文件。爷爷说,姑奶奶是下凡的‘铁面菩萨’,专门捉坏人。我不懂什么是铁面菩萨,我只知道,姑奶奶的背包里,装着我们村的希望。”

林小禾的眼眶微微湿润,她抬头望向窗外,一个清瘦的身影正静静伫立在走廊的屋檐下,任由斜飞的雨丝打湿了肩头。

是林晚秋。

她不知已在那里站了多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穿过雨帘,落在教室里那片温暖的灯光上。

“真实之眼”在这一刻失去了它惯有的冰冷与锋利,没有去分析心率,没有去捕捉微表情,只是静静地感受着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掺任何杂质的信任。

那份信任,比任何一份嘉奖令都来得滚烫。

她深吸一口混着泥土清香的微凉空气,转身离去。

有些承诺,必须用行动来兑现。

三天后,“青禾青年廉学班”第一课,没有设在镇政府的会议室,而是选在了刚刚修缮一新的村史馆。

馆内陈列着从黑白照片到第一台拖拉机零件的各种老物件,空气里弥漫着时光沉淀的味道。

台下坐着的是从全镇各村挑选出来的三十名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他们的脸上带着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晚秋依旧是一身干练的西装,但她没有打开投影仪,也没有分发任何印刷材料。

她只是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本封面已经磨损卷边的深蓝色硬壳笔记本,轻轻放在了讲台上。

“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认识我的父亲,林建国。”她一开口,便让全场陷入了绝对的寂静。

“这本,是他从担任青禾镇副镇长第一天起,一直到他去世前一周的工作笔记。”她的手掌按在笔记本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余温,“这里面,有他为了给龙口村修通第一条水泥路,连续半个月睡在工地的热血;有他为了争取一个灌溉项目,在市里磨破嘴皮的执着。但是……”

她的语气陡然一转,目光变得锐利如刀。

她翻开笔记本的后半部分,动作不带一丝犹豫,停在一页字迹潦草、明显有涂改痕迹的页面上。

那一页的页脚,用回形针别着一小片泛黄的发票残片。

“……也有他最后几年的沉默和挣扎。”林晚秋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青和公路改扩建项目,预算超支十万元。这笔钱,没有进任何人的口袋,而是被用来填补了另一个扶贫项目上的窟窿。他认为这是‘曲线救国’,是为了‘办好事’。但这十万元的差额,这笔未经正常程序的挪用,是他堕落的起点。”

她抬起头,环视着台下那些瞬间变得肃穆而震惊的年轻脸庞。

“从自以为是的‘变通’开始,底线一旦失守,就再也回不去了。他开始接受施工方的宴请,开始默许质量上的瑕疵,开始相信‘水至清则无鱼’。直到最后,他亲手缔造的‘青禾速度’,变成了埋葬他自己的坟墓。”

没有控诉,没有悲情,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平静剖析。

林小禾坐在角落,悄悄举起手机,将这一切完整地录了下来。

她知道,这堂课,将比任何条文规章都更能刻进这些未来乡村管理者的骨子里。

傍晚,雨势渐收,一辆挂着市委牌照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镇招待所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