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谁在敲代码(1 / 2)

夜色如墨,青禾镇边缘的山道蜿蜒曲折,车灯划破浓雾,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投下惨白的光痕。

林晚秋靠在副驾驶座上,呼吸略显急促,指尖仍残留着翡翠舫包厢里那杯冷茶的寒意。

她怀里紧抱着一个加密U盘——那是她从镇党委书记周世坤与财政所长密会时偷录下的影像资料,一段长达十二分钟的对话,清楚记录了“易地搬迁项目”中虚报户数、伪造安置协议的操作流程。

更令人震颤的是,录音末尾,周世坤低声提及一个人名:“……当年老林点头的事,咱们没忘。”

老林。

她的父亲,已故前任镇长林正清。

林晚秋闭上眼,喉头发紧。

那三个字像一把锈刀,缓缓割进她多年筑起的职业铁壁。

手机震动。一条未署名的短信跳出来:

“他们知道你拿走了什么。别回纪委驻点,有人在等你。”

她猛地睁眼,第一反应是反追踪发送者Ip。

但她不是技术人员——她是纪检干部,擅长审讯、逻辑推演和人心博弈。

此刻,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

与此同时,省城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顶层,陆承宇站在落地窗前,手中咖啡早已凉透。

屏幕墙上分割出六块监控画面,其中一块正显示青禾镇纪委办公楼后门的摄像头盲区。

他刚刚黑进了省级纪检监察系统内网的访问日志,发现了一个不该存在的痕迹:凌晨三点十七分,有人通过内部权限调阅了“青禾镇扶贫专项调查组”的成员档案更新记录——而那天,正是林晚秋秘密转移证据的日子。

“不是纪委的人,就是我们的人。”他低声自语,“但如果是‘我们’……怎么会不知道她在查谁?”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启动了一套私人开发的数据溯源程序。

这本是他为家族企业应对商业调查所备的“暗线”,如今却被用来对抗一张潜伏在体制深处的情报网。

突然,防火墙警报响起。

有人在反向扫描他的服务器。

陆承宇瞳孔一缩,迅速切断连接,转用匿名节点重新接入。

几秒后,他在某境外论坛的一个加密帖子里,发现一段奇怪的代码注释:

`\/\/ 异常检测测试:目标Lwq,行为模式与基线不一致。

可能发生变异?

启动第二阶段探测。

`

Lwq。

林晚秋。

“他们在研究她?”陆承宇脸色骤沉,“不是单纯反腐泄密……他们是冲着‘她这个人’来的。”

青禾镇中学旧宿舍楼顶,一台伪装成气象监测设备的微型信号塔正悄然运转。

钟无艳摘下耳机,嘴角浮起一丝冷笑。

“果然,她不止是个走程序的纪检员。”她对着耳麦轻声道,“三天内接触五名关键证人,四次预判对方撒谎方向,一次提前规避埋伏——这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某种……直觉异能。”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准备‘镜屋计划’。我要让她自己走进谎言的迷宫,看看她的‘真实之眼’,能不能看穿我为她量身定制的真相。”

所谓“镜屋”,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通过植入虚假线索、操控知情人口供、制造第三方举报信等方式,诱导调查者产生误判。

一旦林晚秋落入陷阱,她的判断力将被公开质疑,甚至被反咬“滥用职权、构陷干部”。

而这背后,不只是为了保护周世坤。

更是为了验证一项更高层关注的命题:

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制度审查机制的“人类监察者”?

如果存在,该如何控制或消灭?

深夜十一点,林晚秋躲进镇外一家废弃的快递中转站。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尝试将U盘内容上传至省纪委安全云盘。

可刚输入密码,页面自动跳转至一片漆黑,中央浮现一行红字:

【警告:检测到高危数据外泄行为,本终端已被标记】

她心头一凛——系统被人动了手脚。她的身份账号已被监控。

就在这时,手机亮起。是陆承宇的视频请求。

画面接通,他的脸出现在屏幕上,眉宇间带着罕见的焦灼:“晚秋,听我说,你现在的一切通讯都可能被监听。不要信任任何官方通道。把证据交给我,我来处理。”

“交给你?”林晚秋冷笑,“你是承建商!这个项目的利益相关方!你怎么保证不会销毁它?”

“因为我爱你。”陆承宇直视镜头,声音低沉却坚定,“也因为我知道,如果你倒下,这片土地就再没人敢说真话。”

两人沉默对峙。窗外雷声滚过,照亮彼此眼中深藏的痛楚与怀疑。

“你不明白,”林晚秋最终开口,“我不是在查一个项目,我在查我的过去。哪怕这条路上只有我自己,我也必须走下去。”

她切断通话,合上电脑。

黑暗中,她的“真实之眼”悄然开启——那是种近乎通感的能力:当人说谎时,她能看到对方情绪波谱的剧烈震荡,听到语言节奏中的微小断裂,甚至感知到心跳频率的异常加速。

刚才,陆承宇看着她的眼睛说了“我爱你”——那一刻,他的心率下降0.8秒,属于极度平静的真实反应。

他说的是真的。

可正因为是真的,才更危险。

因为他爱她,所以他可能会替她“解决麻烦”——以他熟悉的方式:掩盖、交易、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