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纸灰有字(1 / 2)

暴雨如注,青禾镇的夜晚被撕成一片混沌。

林晚秋蜷缩在镇郊由废弃粮站改造的安全屋里,指尖微微颤抖。

她把那本泛黄的监理日志平放在电暖器前,纸页边缘已被雨水浸出毛边,墨迹晕染得如同泪痕。

火盆里炭星跳跃,烘干的不仅是文件,还有那段被尘封十年、惨不忍睹的过往。

紫外线灯扫过那张便条背面时,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地质勘查显示滑坡风险为四级,建议暂缓建设。但我签字了。因为再拖半年,山上的十三户人家就要挨冻。”

字迹褪色斑驳,却像一把烧红的刀,直直插入她的心口。

林晚秋呆呆地坐了很久,呼吸轻得几乎听不见。

窗外雷声滚过屋顶,屋内只有纸页轻微的声响。

她终于明白父亲当年为何默默赴死——不是贪污腐败,而是以违反纪律换取民生,在制度的夹缝中独自前行,背负着污名,成了别人口中“坍塌的第一块基石”。

可问题来了:既然真相早已写在纸上,为何这行字会被刻意隐藏?

为何后来所有的验收报告都写着“地质稳定”?

为何扶贫项目年年追加预算,而村民的住房却屡修屡坏?

她猛地抬起头,

真正的罪恶,从来不在那支签字笔落下的瞬间,而在之后的十年间,一次又一次伪造验收、虚报工程量、套取补贴的系统性造假。

那些补签的公章、篡改的数据、层层上报的虚假材料……才是吞噬国家资金的真正黑洞。

而这一切,始于父亲的牺牲,却被张正华等人披上合法的外衣,变成了一场持续吸血的盛宴。

她迅速插入U盘,调出陆承宇从财政系统深处扒出的原始拨款记录。

屏幕的幽光照着她冷峻的脸。

数据在她脑中自动重组:每笔“材料差价补贴”拨款后,资金流向异常一致——全部汇入一家名为“禾丰建材”的空壳公司账户。

该公司三年前注册,法人代表是陈会计的表弟,一个常年在外打工、从未露面的闲散人员。

更可疑的是,资金到账后两小时内,便被拆分为数十笔小额转账,分散到十几个私人账户,最终消失在跨省流水之中。

洗钱链。

一条精心设计、运转多年、依托扶贫名义的腐败循环。

而陈会计,作为镇财政所唯一掌握拨款审批流程的出纳,绝不可能不知情。

但她也不像是主谋——她的动作太僵硬,眼神太慌乱。

更像是被胁迫者,是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

要撬动张正华,就得先撬开她。

但如何解除呢?

张正华已启动内部清洗程序,全镇监控恢复实时同步,连卫生院门口的摄像头都升级为AI人脸识别。

正面接触无异于自投罗网。

林晚秋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陈会计上次见面时的小动作:右手食指反复敲击桌面,左眉每隔二十秒跳动一次——那是焦虑到极点的生理反应,她在等什么人的通知?

还是害怕被人发现说了什么?

一个计划在她心中成形。

次日上午九点十七分,青禾镇卫生院门前人流逐渐增多。

林晚秋穿着普通的蓝布衫,拎着保温杯,神色淡漠地走过财政所窗口。

窗内,陈会计正低头核对账目,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就在擦肩而过的刹那,林晚秋“失手”掉落一份文件。

纸张飘落,封面上赫然印着红色印章:“省纪委监委驻点核查组 通知函”。

内容伪造得毫无破绽:“关于核查2019年度扶贫物资采购票据,请相关单位配合提供原始凭证及资金流向明细。”

她没有回头,只是放慢脚步,在走廊拐角处悄然停住,背靠着墙壁,屏住呼吸等待着。

十秒钟后,陈会计探出头来左右张望,随即快速弯腰拾起文件,塞进抽屉,整个人僵了片刻,才重新坐下。

但她的手指开始剧烈颤抖,左眉频繁抽搐,呼吸节奏紊乱。

林晚秋站在暗处,真实之眼悄然开启。

视野中,世界剥离了表象:空气因心跳震动泛起细微的波纹,对方颈动脉搏动频率飙升至每分钟一百二十次以上,瞳孔扩张,眼角肌肉不自主地抽缩——典型的恐惧应激反应。

她在害怕。

害怕这份通知是真的,害怕十年前的事又被翻出来,更害怕有人已经开口。

五分钟过去了,陈会计突然起身,低声对同事说要去档案室查旧票据。

没人注意到,她离开时,钥匙串中多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备用门卡。

林晚秋尾随其后,隔着一扇铁门,听见里面传来桌椅挪动的声音。

她靠在墙边,目光锁定门缝下方——那里有一道极细的光线变化,说明房间未完全断电,有人打开了某个隐蔽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