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没理会钱老二那副吓破胆的样子,只淡淡道:“前头带路,别耍花样。”
钱老二连连点头,如同惊弓之鸟,忙不迭地在前面引路,脚步都有些虚浮。
三人上了山。
一开始还有村民踩出的小径,越往里走,树木越发高大茂密,虬枝盘错,灌木丛生,地上堆积着厚厚的枯枝落叶。
正如钱老二所说,这山林因少有人至,植被极其茂密,加上林间未散的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三五步外就看不清人影。
若不是有钱老二这个熟门熟路的向导,他们恐怕没走多远就会彻底迷失方向。
冯田挥动大砍刀,一路走,一路砍断拦路的藤蔓和过于茂密的枝条,勉强清理出一条可供通行的狭窄小道。
杜若则紧随其后,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所幸现在是冬季,虫蛇都已蛰伏冬眠,若是春夏时节,这般深入荒山,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过硬的本事,绝对是危机四伏。
艰难地行进了大半天,砍砍走走,汗水浸湿了内衫。
终于,在转过一个植被尤其浓密的山坳后,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巨大的水域呈现在他们面前。
这野塘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水面辽阔,靠近岸边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凌,但中心区域则水波澹澹,映着冬日的天空。
塘边水草丰茂,虽然已是枯黄了一些,但仍能想象春夏时的生机勃勃。
他们三人的到来,惊动了栖息在草丛中的一大群野鸭,它们扑棱着翅膀,“嘎嘎”叫着飞起,在水面上空盘旋。
钱老二指着水塘对面一处几乎被荒草和藤蔓完全覆盖的歪歪扭扭快要塌了的简陋小木屋,悻悻地说:
“那就是我们家之前逃难时,临时搭了住的地方,凑合能遮点风雨。”
说完,他又熟门熟路地走到一处隐蔽的岸边,从一堆枯枝败叶下拖出一个用粗竹竿绑成的、看起来还算结实的简易竹筏,上面还放着一卷旧的麻绳渔网。
冯田水性极好,他让杜若在岸边警戒等候,自己则和钱老二上了竹筏。
钱老二划着水,冯田站在筏头,看准鱼群可能聚集的水域,奋力将渔网撒了出去。
渔网沉入水中,过了一会儿,冯田和钱老二一起用力将网拉起。
网出水时,里面银光闪烁,噼啪乱跳,果然捞起了不少鱼。
但仔细一看,大多都是巴掌大小的鲫鱼、白条之类,鲜少见到大鱼的踪影。
钱老二摸了摸脑袋,有些尴尬地解释道:“冯爷爷,这之前我们一家子指着这塘活命,大的差不多都让我们捞干净了,就剩这些小的了。”
“不过您别嫌小,这塘里水草肥,野鸭多,拉的多,鱼食不缺。您看这水色就知道,等明年这时候您再来,这些小鱼指定能长得大。”
冯田仔细观察着水面和水色,又看了看岸边茂密的水生植物和不时飞过的野鸭,知道钱老二所言非虚。
这野塘确实是个天然的优质渔场,生态链完整,只要不过度捕捞,鱼类资源恢复会很快。
他还注意到塘边生长着几棵果树,虽然此时叶子落尽,但想来季节到了也会有些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