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这刘叔当年曾在周家做活,知些底细。次日便暗中查访,竟得了个重大线索——那周家婢女与管家有私,合谋栽赃!原来周管家监守自盗,恰逢李文俊名声鹊起,便唆使情婢诬告。真相大白,周管家当堂画供,李文俊无罪开释。
经此一劫,李文俊更知名声可贵。从此闭门苦读,次年乡试中举,又过一年竟进士及第!放榜之日,恰逢王氏诊出有孕,双喜临门。授官之时,吏部因他德才兼备,特授杭州府通判。
夫妻赴任途中,这日泊船镇江。夜半忽闻邻船哭声甚哀,使仆打听,方知是徽州茶商陈某病故,遗孀幼子无力还乡。李文俊想起自己当年落魄,恻然心动,赠银五十两助其治丧返乡。那陈寡妇感激不尽,将丈夫随身的一柄古扇相赠,说是传家之物。
到任杭州后,李文俊清正廉明,很得民心。一日查阅旧卷,见有盐引积弊,决心整顿。这却触动了当地豪强利益。有个姓胡的盐商,暗中使人在李文俊书房藏匿银两,欲行诬告。恰这日王氏整理书籍,发现那柄古扇扇骨松动,拆开修补,竟抖出一张发黄盐引!正是胡某当年伪造证物。
人赃俱获,胡某伏法。巡抚大人嘉奖李文俊明察秋毫,奏请升任知州。消息传回家乡,吴江县父老皆道:“早知李善人必有后福。”
这年秋汛,杭州府七县遭灾。李文俊日夜在堤上督工抢险。这日傍晚,水势骤急,一段新堤危在旦夕。忽见上游冲下个木盆,中有婴儿啼哭。李文俊不及脱衣,纵身跳入洪流。抓住木盆时,一个浪头打来,将他卷入漩涡。正在危急,忽觉有物托足,竟被推上浅滩。回头看时,水面飘过一段朽木,形状恰似龙首。
救起的婴儿是个女娃,颈上挂着个锦囊,内书:“此女父姓陆,母周氏,皆殁于水,善人收之。”王氏正愁只有一子,便将女娃认作义女,取名逢珠,意为洪水中遇到的明珠。
光阴荏苒,转眼八年。李文俊因政绩卓着,升任知府。这日审一桩奇案:有张姓兄弟争产,状告对方非父亲亲生。查阅户籍,其父张老丈尚在,已九十三岁,卧病在床。李文俊亲往探问,那张老丈昏聩多时,见官服而至,忽清醒道:“大人莫非吴江李文俊?”李大惊,问其何以相识。老丈道:“三十五年前,老朽在玄妙观前相面,曾为大人批过八字。”
李文俊细看,果是当年相士!急忙屏退左右,躬身请教。老丈叹道:“大人可知那《奇缘簿》来历?此乃老夫师门秘宝,专择有德之人相赠。每用一次,需积三德方能再显灵验。当年见大人虽困顿却目光澄澈,知是善根深厚,故以祖坟得宝为名相赠。”又道:“这些年来,大人每遇危难前,书中必现警示,可是如此?”
李文俊恍然大悟,再拜谢恩。老丈又道:“今日老夫大限将至,还有一言相告:令媛逢珠十六岁时当有一劫,需往金山寺求护。”言毕溘然长逝。那张氏兄弟见父亲与知府有旧,又闻遗言教诲,惭愧罢讼,重归于好。
李文俊回府,取出珍藏的《奇缘簿》,果见扉页现出篆文:“宝册认主,功德圆满。”墨迹渐淡,终成白纸。自此供于高堂,不再开启。
却说逢珠十五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知书达理。这年清明随母往灵隐寺上香,被杭州镇守太监侄儿看见,欲强娶为妾。王氏婉拒,那恶少竟欲强抢。恰逢李文俊上司——浙直总督巡查至杭,闻此事严惩恶少。总督夫人见逢珠聪慧,认作义女。后逢珠嫁与总督公子,夫妻和睦,这是后话。
再说李文俊官至布政使,致仕归乡。王氏生有二子,皆进士及第。每与乡人讲述往事,必道:“人言命运天定,我道祸福自招。当年若见利忘义,负了发妻,昧了良心,哪有后来福报?”
这日黄昏,老夫妻对坐庭前。忽见一只白鹤翩然落于院中,绕庭三匝,长鸣而去。家人皆以为祥瑞。当夜李文俊无疾而终,享年八十有九。三七之日,有个游方道士上门,称受故人所托,送来桃木符一枚。王氏见符上刻着“奇缘已了,德泽绵长”八字,知是当年相士一脉,供于祠堂。
后人在整理遗物时,见《奇缘簿》最后一页隐隐有字,映着日光细看,却是四句偈语:“善为宝册心为田,莫问前缘与后缘。但知行得春风在,自有桃李满人间。”
这段佳话在吴地流传百年,至今苏州评弹还有《李太守奇缘记》的唱本。正所谓: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祸福无门径,唯人自家寻。莫道苍天远,举头有三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善恶终有报,乾坤放不迟。这方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德配其位福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