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书信送到太安城时,离阳朝堂正因北凉拒婚之事争论不休。紫宸殿内,官员们分成两派 —— 一派以首辅张巨鹿为首,主张即刻对北凉采取强硬措施,惩治徐骁的 “不臣之心”;另一派则认为,北凉军事实力雄厚,不可贸然动武,应先从长计议。
皇帝赵惇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手中捏着徐骁的书信,逐字逐句地阅读,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读完信后,他沉默了许久,殿内鸦雀无声,官员们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赵惇抬起头,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徐骁既已惩罚了徐凤年,又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诚意’,若我们再追究下去,反倒显得朝廷小题大做,落人口实。” 他虽心中不满,却也清楚,此时对北凉动手并无胜算,只能暂时妥协。
首辅张巨鹿站在阶下,眉头紧锁。他接过书信,反复翻看,心中清楚这是徐骁的缓兵之计 —— 所谓的 “流放”,不过是让徐凤年换个地方历练,哪有半分惩罚的意味?可他也无可奈何,皇帝已经发话,且徐骁的做法确实无懈可击,若强行反对,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最终,离阳朝廷只能不了了之,暂时搁置了针对北凉的进一步动作。
时间一晃,便是三年。这三年里,徐骁从未放松对北凉的掌控,反而比以往更加用心地巩固势力。每日清晨,天还未亮,他便会准时前往北凉军马场。马场里,数千匹战马正在奔跑,扬起阵阵尘土。徐骁会亲自检查战马的驯养情况,用手抚摸战马的鬃毛,询问驯马官饲料的供应、战马的健康状况,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深知,战马是北凉铁骑的根基,只有养好战马,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午后,徐骁会在王府的议事厅内,与将领们商议军务。他坐在主位上,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分析着北莽的动向。“北莽最近动作频繁,多次派细作渗透边境,我们必须加强防守,绝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 徐骁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将领们齐声应和,纷纷提出自己的防御方案,议事厅内气氛严肃而紧张。
夜晚,徐骁的书房依旧灯火通明。他时常会去听潮亭与李义山围坐在一起,探讨应对离阳朝廷的对策。李义山是北凉的首席谋士,足智多谋,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为徐骁出谋划策。“离阳朝廷虽暂时搁置了削藩,但张巨鹿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李义山缓缓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徐骁点头赞同,两人时而低声交谈,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常常商议到深夜。
陈芝豹的异动,是这三年里徐骁重点关注的对象。陈芝豹身为北凉大将,战功赫赫,人称‘小人屠’ ,又是徐骁六大义子中排第一的存在 —— 他的父亲曾是徐骁的兄弟,十几年前为救徐骁而战死,临终前将他托付给徐骁。而陈芝豹的能力是得到北凉军的认可的,无论是实力还是谋略,都是北凉下一任的不二人选。尤其是徐凤年在父亲的指示下,整日装作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因此,陈芝豹一直是北凉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徐骁对他既重用又提防。
尤其当年阳才赵长陵的弟子,也是徐骁义子之一的叶熙真和姚简,更是暗中支持陈芝豹接任下一任北凉王,在几年前这二人竟然在梧桐院行刺过一次徐凤年。当时徐骁念在二人在灭六国中有功,没有过多计较,只是命褚禄山的拂水房时刻监视,自此到现在,二人也知道收敛,再也没有动作。
为了制衡陈芝豹这股潜在的‘危险’,徐骁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让他驻守北凉西部边境,抵御北莽的渗透。那里是北凉的战略要地,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徐骁此举,既是对陈芝豹能力的认可,也是将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监视。另一方面,徐骁暗中派了亲信之人,时刻监视陈芝豹的动向,包括他与手下将领的往来、与外界的联系,甚至是日常的饮食起居,都一一汇报给徐骁。
每当陈芝豹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时,徐骁都会不动声色地加以压制。有一次,陈芝豹想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边境守将,徐骁便以 “此人经验不足,恐难担重任” 为由,驳回了他的请求,转而任命了一位中立派将领。陈芝豹虽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公开反抗 —— 他深知徐骁的手段,若真的撕破脸,自己绝非对手。
在与离阳朝廷的周旋中,李义山等谋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过人的智谋,为徐骁出谋划策,一次次化解离阳的刁难。
李义山提出 “麻痹之策”,让徐骁定期向离阳输送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比如北凉的粮食产量、战马存栏数等,这些情报看似重要,却都是经过筛选的,既不会泄露北凉的核心机密,又能让离阳朝廷觉得掌控了北凉的动态,放松警惕。
同时,李义山还建议徐骁以 “防备北莽” 为由,向离阳朝廷申请粮草军械。他算准了离阳既想削弱北凉,又怕北凉实力太弱无法抵御北莽,定会批准部分申请。果然,离阳朝廷虽有所犹豫,最终还是拨给了北凉一批粮草和军械,徐骁将这些物资全部用于增强北凉军的实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此外,谋士们还暗中在太安城的朝堂上散布一些对北凉有利的言论。他们通过收买离阳的低级官员、联络同情北凉的老臣等方式,让这些人在朝堂上为北凉说话,强调北凉对抵御北莽的重要性,阻止张巨鹿等人推行过于激进的削藩政策。在他们的努力下,北凉与离阳朝廷虽摩擦不断,却始终没有爆发正面冲突,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北凉军虽在这三年里未直接参与大战,却也丝毫不敢懈怠。北莽一直对北凉虎视眈眈,将北凉视为南下的最大障碍,多次派细作渗透北凉境内,试图打探情报、制造混乱。
徐骁下令加强边境防守,在北凉与北莽交界的地带增设了数十个哨所,每个哨所都配备了精锐的士兵和精良的武器。士兵们日夜巡逻,严密监视着北莽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徐骁还加大了对细作的清查力度,只要发现形迹可疑之人,便会严加审讯,一旦确认是北莽细作,便会严惩不贷。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北莽的细作很难在北凉境内立足,有效阻止了情报的泄露。
除此之外,徐骁还对北凉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他淘汰了军中的老弱病残,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作战勇猛的士兵补充到军队中;同时,他还提升了将领的选拔标准,注重将领的谋略和实战经验,而非仅仅看重资历。通过整顿,北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成为了一支更加精锐、更加团结的军队,确保了徐凤年游历期间,北凉后方稳定无忧。
离阳朝廷也并未闲着。徐凤年拒婚后,张巨鹿等人便迅速调整了策略,将目光投向了陈芝豹。他们认为,陈芝豹与北凉有隙,且手握兵权,若能将其拉拢过来,便能分化北凉内部,为日后削藩创造条件。
于是,离阳朝廷决定将隋珠公主改许配给蜀王陈芝豹。消息传到北凉时,陈芝豹的心情十分复杂 —— 他对隋珠公主并无多少感情,却看重这门婚事背后的政治利益。若能与离阳皇室联姻,他便能获得离阳的支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甚至有机会取代徐凤年,成为北凉的继承者。
此外,张巨鹿等文臣还借机继续推动削藩政策。他们在朝堂上多次上奏,以 “加强中央集权” 为由,要求收回北凉的部分兵权与行政权,比如将北凉的部分军队划归朝廷直接管辖、任命朝廷官员担任北凉的地方长官等。这些提议虽因北凉的反对和部分将领的担忧而未能实施,却也给徐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离阳的步步紧逼,徐骁始终从容应对。当离阳提出收回部分兵权时,他以 “北凉地处边境,常年遭受北莽威胁,需重兵防守,若兵权分散,恐难抵御北莽入侵” 为由,坚决拒绝;当离阳试图干预北凉的行政事务时,他又以 “北凉地处偏远,情况特殊,朝廷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恐难以胜任” 为由,将朝廷派来的官员拒之门外。
同时,徐骁还主动与离阳朝廷合作,共同防备北莽。他会定期向离阳汇报北莽的动向,提出联合防御的建议;在北莽入侵其他藩镇时,他还会派少量军队前往支援,以此向朝廷证明北凉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举措,徐骁既展现了北凉的实力,又表明了自己的 “合作态度”,让离阳朝廷找不到对北凉动手的理由,成功维持了北凉的实际独立性。
这三年里,北凉与离阳就像两个实力相当的棋手,在棋盘上你来我往,互有攻防,却始终没有分出胜负。而远在江湖的徐凤年,对此一无所知。他跟着老黄,走过了繁华的江南,也去过荒凉的西北,经历了江湖的险恶,也见识了人间的冷暖。他从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纷争中坚守本心。
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北凉为他撑起一片天,抵御着离阳的压力,压制着内部的异动,等待着他归来,接过北凉的重担。
当徐凤年游历江湖的第三年即将结束时,北凉的风依旧呼啸,却比以往多了几分平静。徐骁站在北凉王府的书房内,望着窗外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待 ——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即将归来,北凉的未来,也将迎来新的篇章。而离阳朝廷与北凉的博弈,也将在徐凤年归来后,进入新的阶段,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正所谓:
凤年拒婚触皇纲,徐骁借故流放忙。
六千里路江湖去,书信致阳表衷肠。
自称愿迎公主至,无奈子顽劝不张。
离阳接信无计施,此事只得暂收场。
转眼三载光阴过,徐骁筹谋为北凉。
内防芝豹藏异心,重用提防两相商。
外对离阳与北莽,共与义山议良方。
细作清查固边境,整军强兵守四方。
三年布局成效显,北凉安稳日愈强。
静待凤年归故里,再续王朝新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