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走的,不是一块煤炭,而是一片带有天青釉色的碎瓷片(来自工作室的试验品),和满心对这座坚韧城市的敬佩。
在平顶山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得格外安宁。他小心地将那片天青釉色的瓷片用软布包好,与漯河的铅字、周口的香料放在一起。他的行囊,已是一部沉甸甸的、用脚步写就的文明史诗。
11. 最后的早餐:老街的羊肉冲汤
他循着香味,在老城区找到一家卖羊肉冲汤的早点铺。滚烫的羊汤冲入碗中,瞬间将葱花香菜和薄切羊肉烫熟,香气扑鼻。就着刚出炉的烧饼,是地道的老平顶山吃法。
这汤,讲究的是个字,汤要滚,动作要快,老师傅一边忙活一边说,就像咱矿上的人,干活利索,吃饭也痛快。
12. 与扫地老人的对话
在前往车站的路上,他在白龟湖湿地公园停下。一位清洁工老人正在仔细擦拭着国家湿地公园的标识牌。
要走了?老人抬起头,露出和善的笑容。
楚凡点点头。
好啊,老人继续擦拭着,这牌子,十年前还不敢想呢。那时候风一吹,都是煤灰。现在好了,天蓝了,水清了,鸟也来了。人啊,得知道回头,得给子孙留点好东西。
13. 汝河边的告别
他绕路来到汝河边,找了一处安静的河滩坐下。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他从岸边捡起一块被水流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与之前收集的石头放在了一起。
这块来自汝河的石头,与黄河、淇河、洹水、沙颍河、沙河的石头一起,构成了他心中完整的中原水系图。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条河流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记忆。
14. 回望:土地的馈赠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平顶山的街道开始苏醒,晨练的老人,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孩子......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沉淀心底。
煤矿的深沉,汝瓷的空灵,尧山的秀美,马街书会的热闹,以及那碗滚烫的羊肉冲汤......所有的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最终都化作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既有土地的厚重,又有艺术的轻盈。
15. 终章:归乡
列车启动,山峦、平原、城镇再次向后飞驰。楚凡靠在窗边,内心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圆满。
他的徒步中国之旅,从北到南,从自然到人文,从远古到现代......最终在平顶山,这个集工业文明与艺术灵光于一身的城市,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句点——这片土地既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煤炭),也能滋养我们最高远的精神追求(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