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徒步记录者 > 第128章 河北 · 石门回响——村庄到都市

第128章 河北 · 石门回响——村庄到都市(2 / 2)

夜晚,楚凡走入流光溢彩的高新区。他走进一家通宵营业的共享办公空间,点了一杯咖啡,整理笔记。旁边一个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眉头紧锁。

许是看到楚凡的登山包,年轻人主动搭话:“旅行者?”

“徒步的。”

“厉害。”年轻人揉了揉眼睛,“我们在跟时间赛跑,你是在跟空间对话。”

他是一名海归博士,回来加入了一家生物科技初创公司。“石家庄有很好的医药产业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不能总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得往前冲。”他指着窗外,“你看这些灯火,每一盏人。”

楚凡望向窗外,那片璀璨的灯海,与老火车站广场的静谧、正定古城的悠远,交织在一起。他忽然懂了,石家庄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是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有历史的低音,有工业的强音,更有奔向未来的高音。

离开石家庄时,楚凡的耳机里循环着那位城墙摇滚青年的deo。歌声里,有火车汽笛,有工地轰鸣,也有古寺风铃。他的行囊里,多了红星包子铺的暖意,和苏味道墓前那炷香的余味。

他不再觉得这是一座“陌生”的省会,而是一个有根、有魂、有血肉、有梦想的鲜活生命体。前方,太行山深处,还有更多故事在等待他。他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

离开衡水时,我的背包里还残留着驴肉火烧的香气。沿着107国道西行,平原渐渐收起它一望无际的坦荡,远方的太行山像一道青灰色的屏风,预告着这片土地的另一种表情。

第一站,我绕道栾城,在苏味道墓前停驻。

晨光中的墓园安静得能听见落叶的声音。一位看守老人正擦拭着墓碑,见我来,便打开话匣子:“都说石家庄年轻,可我们的根,扎在唐朝。”他指着墓志铭上斑驳的字迹,“从这里走出去的苏家,后来出了苏轼父子三人。”

老人送我出园时说得恳切:“年轻人,记住,再新的城市,也是从老土地上长出来的。”

转入市区,解放广场上的老火车站像位退休的巨人。

夕阳给苏式站楼镀上怀旧的金色。一位放风筝的老人告诉我,他在这放了三十年风筝。“以前车站人山人海,现在安静了。可你看——”他指向风筝,“线还攥在手里,记忆就断不了。”

我在广场坐到夜幕降临,看新城区灯火渐次亮起。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就这样把历史和新篇摊开在同一个广场上。

隔日我穿过滹沱河,走进正定古城。

在隆兴寺摩尼殿,那尊“倒坐观音”让我怔住——她不像高高在上的神只,倒像位准备和你聊家常的邻家姐姐。身旁的摇滚青年低声说:“我每次写不出歌就来这儿。你看她的笑,什么烦恼都化解了。”

傍晚在古城墙上,又遇见那个青年抱着吉他弹唱。歌声混着晚风飘远,城墙下是千年古寺,远处是都市霓虹。这一刻,时间在石家庄完成了奇妙的叠合。

循着面香,我找到红星包子铺。

和三位华药退休老师傅拼桌,听他们讲“一颗药片撑起半座城”的辉煌。“现在年轻人去高新区搞It了。”老师傅咬了口包子,“可这老味道没变,就像咱庄里的根没变。”

包子铺老板接话:“没有他们打下的底子,哪有现在的高新区?”热腾腾的蒸汽里,我尝到了这座城市产业变迁的滋味。

最后一站,我走进高新区的不夜城。

在共享办公空间,遇见研究基因序列的海归博士。“我们在跟时间赛跑。”他揉着发红的眼睛,“石家庄不该只有过去的荣光,更要有未来的话语权。”

透过玻璃幕墙望去,璀璨灯海与星空相接。我想起苏味道墓的宁静、老火车站的怀旧、古城墙上的歌声、包子铺的热气——所有这些碎片,共同拼出了石家庄的真实模样。

离开时正值清晨,太行山的轮廓在曙光中格外清晰。这座城市教会我:真正的底蕴,是敢于在古老土地上生长新枝的勇气。我的笔记本里夹着正定的柳枝,墨迹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晨昏。前方山路蜿蜒,而石家庄给我的馈赠,已足够支撑更远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