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 第678章 马圈沟痕,石语溯源

第678章 马圈沟痕,石语溯源(1 / 1)

星象仪的赤金指针在西南象限定格时,玄龙号的悬浮系统正掠过一片被芦苇覆盖的洼地。萧承煜盯着地形扫描图中深达 23 米的泥河湾组底部地层,指尖叩击舷窗:“这里就是马圈沟 —— 比小长梁早 60 万年的技术源头。” 话音未落,雷达屏突然发出刺耳警报,代表 “古人类活动信号” 的红点正被大片银灰色阴影吞噬,“蚀魂者比我们先到!他们在篡改最古老的技术痕迹!”

阿瑶的纵目面具穿透黏土层,眼前的景象让她金杖上的纹饰瞬间亮起:15 个叠压的文化层如书页般铺展开,最底层的第二文化层中,66 个大象足迹正被银灰色碎光抹去,而旁边散落的草原猛犸象肋骨上,清晰的砍砸痕正蜕变成杂乱的泥裂痕迹。“他们要毁掉‘人类天下第一餐’的铁证!” 面具的解析光流刺向一根斜插在黏土中的燧石,那石核表面的原始砸击疤痕竟在碎光中模糊,“200 万年前先民围猎猛犸象的遗迹,是技术起源于本土的直接证据 —— 现在被改成自然崩裂的假象!”

玄序展开《泥河湾源脉总图》,马圈沟遗址的赤金脉络已被五道银灰色咒符缠绕:大象骨骼区、石核加工点、足迹化石层、原料采集带、文化叠压面。西侧的断崖下,蚀魂者正转动青铜骨笏,骨笏投射的幽光如墨汁般渗入地层,每渗过一处,就有一批遗存的年代数据在扫描屏上跳变。“他们在制造‘技术晚出假象’!” 苍烈的机甲冲破晨雾,扫描仪传回骇人的画面:一名蚀魂者将标有 “100 万年” 的标签贴在大象肋骨上,银灰色光晕流过之处,古地磁测年数据瞬间从 “200 万年” 缩水一半,“还在伪造非洲石器的仿制品,想把这里说成是‘技术传入后的次生遗址’!”

玄龙号降落在遗址保护站时,白发苍苍的陆老正用塑料布护住一块发烫的黏土块。这位深耕马圈沟三十年的考古学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是第二文化层的大象足迹!刚才还能看到清晰的趾垫纹路,现在只剩模糊的凹坑了!” 他掀开旁边的恒温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带痕迹的骨骼碎片,“2001 年发掘的猛犸象肋骨,砍砸痕和刮削痕比刀刻的还清楚,甚至有件刮削器就嵌在骨缝里 —— 现在你看!” 屏幕上,肋骨表面的人工痕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的侵蚀纹路,“8 年的发掘报告:“他们怕的就是这个!马圈沟石核上的刻符,与小长梁、东谷坨的刻符形成完整的认知传承链,是 200 万年前本土认知萌芽的铁证!” 他迅速用 3d 扫描仪记录刻符结构,“这不是随机刻画,是对‘工具制造’的最初符号化表达!”

萧承煜赶到时,陈风正将刻符数据与小长梁刻痕对比,屏幕上两条曲线完美重合:“看!符号的演化轨迹清晰可见!马圈沟的原始网状符,到小长梁的层叠刻痕,再到东谷坨的规范符号,是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 蚀魂者骨语者突然从碎光中冲出,骨杖直刺陈风:“你在编造传承谎言!这些刻符不过是岩石裂缝!” 萧承煜挥剑挡住攻击,金刃与骨杖相撞的瞬间,银灰色咒符突然碎裂 —— 原来刻符的同源性触发了技术真相的反制力,剖面中竟自动浮现出马圈沟连接小长梁的技术演化脉络,从原始砸击到双重剥片的升级路径一目了然。

玄序和陆老此时已赶到遗址中心,羊皮卷上的 “石器为序” 四个字正发出强光。陆老突然指着地层剖面:“看这叠压关系!” 众人望去,15 个文化层在光流中重新排列,最底层的 200 万年地层中,石核、骨骼、足迹的分布与上层文化层形成呼应,呈现出 “技术不断优化、认知不断深化” 的清晰序列。“这就是‘马圈沟密码’!” 玄序激动地说,“骨骼痕证明技术功能,石核符证明认知传承,地层脉证明演化连续,三者共同构成本土技术起源的铁证!” 他将元混沌种子放在刻符石核上,赤金流光瞬间爆发,穿透碎光与小长梁、东谷坨的脉络相连。

刹那间,三件事同时发生:大象骨骼区的痕迹全部复原,猛犸象肢骨上的砍砸痕与砸击石核完美适配,全息投影自动播放出 200 万年前的狩猎场景 —— 先民们就地取材,用砾石砸击石英岩获取石片,再用石片加工大象骨骼,整个过程虽原始却目标明确,是技术功能的最初体现;足迹化石层的人类脚印恢复清晰,与猛犸象足迹的交错分布,印证了 “围猎协作” 的存在,将人类有组织的技术活动历史提前到 200 万年前;石核加工点的刻符焕发光芒,与小长梁、东谷坨的刻符形成连续的认知谱系,证明本土认知萌芽的源远流长。三者的光流在天空中汇聚,形成巨大的 “源” 字光影,与小长梁的 “序” 字、东谷坨的 “规” 字光影叠加,织成覆盖泥河湾的 200 万年技术起源网。

蚀魂者骨语者踉跄后退,青铜骨笏在光流中崩裂:“不可能!200 万年前东亚怎么会有如此成熟的技术?这一定是伪造的!” 陆老走上前,将 2001 年的发掘报告与微痕分析数据递到他面前:“成熟与否看的是演化逻辑,不是技术复杂度!” 报告中,马圈沟的 “就地取材 - 原始砸击 - 功能特化” 技术链,与小长梁的 “原料分级 - 双重剥片 - 功能细分” 形成完整递进,且石英岩原料的本土性、刻符的传承性,均与非洲奥杜威文化存在本质差异,“泥河湾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让早期人类独立发展出适应本地的技术体系,这是连续演化的必然结果,不是外来传入的偶然!”

银灰色碎光在光流中消散,青铜骨笏碎裂成粉末,遗址地层上浮现出赤金的技术脉络,从马圈沟底层一直延伸到小长梁、东谷坨,形成完整的 “起源 - 发展 - 成熟” 谱系。陆老抱着复原的猛犸象肋骨,眼眶泛红:“三十年了,终于有人听懂了马圈沟的石语!” 陈风将平板电脑里的 “技术西来说” 论文全部删除,弯腰捡起那块带刻符的石核:“以前我总觉得早期技术‘越古老越可能外来’,忘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演化真理。这些痕迹、符号、地层,都是本土起源的铁证。”

萧承煜站在足迹化石层旁,看着全息投影中先民们协作狩猎的身影:他们虽只有原始的砸击技术,却能根据猛犸象的习性制定策略,用最简单的工具完成复杂的狩猎任务,动作里藏着 “技术适应环境” 的最初智慧。“200 万年前的技术史,从来不是非洲故事的翻版。” 他转头看向阿瑶,“从马圈沟的‘技术滥觞’,到小长梁的‘技术整合’,再到东谷坨的‘技术规范’,是泥河湾独有的演化路径。” 阿瑶的纵目面具投射出更广阔的图谱:“这条脉络,或许在东亚其他地区还有分支。”

玄龙号的引擎声在马圈沟响起时,暮色已为沼泽镀上银辉。大象骨骼区被覆盖上特制保护罩,足迹化石层旁立起恒温保湿装置,石核加工点的石碑刻上了 “技术起源圣地” 八个字。陆老和助手们正用 3d 扫描仪记录文化层数据,陈风在一旁标注技术谱系,偶尔与陆老争论的语气里满是对本土起源的笃定。羊皮卷上的《泥河湾源脉总图》中,马圈沟的赤金脉络如根须般向下延伸,在 200 万年的节点上扎入更深的地层,向上则与小长梁、东谷坨紧密相连。

突然,玄序的羊皮卷再次发光,“源” 字图腾的中心浮现出更细密的纹路,放大后竟是一组微型的 “星芒刻符”—— 每道刻痕都带着与马圈沟刻符同源的特征,边缘还刻着类似 “川”“滇” 的地域符号。星象仪的指针突然同时指向西南、西北多个方向,表盘上浮现出新的文字:“神州大地,石脉相连 —— 技术源流,不止泥河湾。” 萧承煜握紧手中的刻符石核,感觉到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遥远脉动 —— 那是 200 万年前东亚大地上,多处并行演化的技术火花,正等待被串联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