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坚守破计(2 / 2)

“有这一年时间,”郝昭继续分析,眼中闪烁着睿智与自信的光芒,“足够邺城的魏王陛下从容调兵遣将,派遣援军!即便陛下大军一时受限于五丈原的刘封,无法迅速打通直达陈仓的道路,难道还打不通其他方向,或者想不出其他办法策应我们吗?”他随即指着西方刘备大营的方向,断言道:“我料不出两月,刘备必因粮草耗尽而被迫退兵。届时,刘封孤悬于五丈原,独木难支,除了退回汉中,别无他路。”

众将听着郝昭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逻辑,激愤的情绪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信服与冷静。

最终,郝昭斩钉截铁地总结,下达了最终命令:“故此,当前要务,唯‘坚守’二字!只要我等上下一心,稳守不出,任凭他刘封在益门镇如何虚张声势,任凭刘备在城下如何狂攻,待其师老兵疲,粮草耗尽,则陈仓之围,必不战自解!传我将令:各门守将严加戒备,昼夜巡防,没有我的将令,任何人不得出关浪战!违令者,定斩不饶!我们要让刘备、刘封父子清楚地知道,任他千般计策,我自岿然不动!”

郝昭这一番对局势透彻的分析、对敌我优劣的精准判断,以及所展现出的不可动摇的坚守决心,再次稳定了浮动的人心。王生等将领虽仍觉放任蜀军建设水寨如鲠在喉,却也深知主将的决策是老成持重、顾全大局之策,只得拱手领命,各自回防区严格执行坚守命令。

数日后,刘备派出的信使,历经跋山涉水、躲避曹军哨卡,终于抵达五丈原大营。刘封与庞统仔细聆听了陈仓城下久攻不克的详细战报。

“郝昭此人,果然名不虚传,沉稳如山,洞察先机。”庞统摇扇叹息,“看来,我们期望的东西夹击计划,短期内是难以实现了。强攻损失太大,诱敌又不出洞,确实棘手。”

刘封沉吟片刻,目光却愈发坚定:“军师,虽暂时无法实现东西夹击,攻克陈仓,但我们绝不能坐视父王大军在城下独力攻坚。我们仍需有所作为,以策应父王。”他走到沙盘前,指向渭水及东面的郿城:“可传令下去,加大在渭水河道上的巡逻力度与频次,派遣战船游弋,做出切断渭水交通的强势姿态,进一步孤立陈仓。同时……”

他眼中闪过睿智而果决的光芒:“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操练兵马,多布疑兵,广散消息,摆出即将大举东进,威胁长安的架势。如此,郿城的张合必然紧张,不敢分兵西援陈仓,甚至需要向长安求援。这样,即便我们不能直接攻克陈仓,也能在战略上牵制大量曹军,间接减轻父王正面的压力。”

庞统闻言,颔首微笑:“世子此策甚妙!此乃‘围魏救赵’之策的灵活运用,攻其所必救,以此策应陛下,确是当前局面下的最佳选择。”

于是,五丈原上的蜀军依计而行。营寨之内,杀声震天,操练愈发频繁激烈;渭水之上,尚未形成规模的水师战船纵横驰骋,巡逻范围不断向东延伸;各种关于蜀军即将东进的消息,也通过细作、商旅等渠道,有意无意地散播出去。

消息很快传至郿坞。老成持重的张合见蜀军动静颇大,果然不敢怠慢,一方面加紧巩固郿城防务,深沟高垒,另一方面则连连向长安乃至邺城发送急报,陈述关中之危,催促增派援军,更不敢轻易分兵西进去救援陈仓,生怕中了刘封调虎离山之计。

就这样,建安二十四年的春末夏初,关中战场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战略僵持。陈仓城在郝昭的坚守下,依然如磐石般屹立不倒,成为蜀军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通过刘备在陈仓城下的主力牵制,以及刘封在五丈原的积极策应,蜀汉政权毕竟在关陇地区站稳了脚跟,东西两线相互呼应,在战略态势上占据了相当的主动。郝昭和他守卫的陈仓孤城,就像一根坚硬的骨头,卡在蜀军咽喉,让刘备渴望迅速实现的天下一统大业,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变得前景迷茫。

春去夏来,渭水两岸的麦田渐渐由绿转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然而,对于对峙的双方军队而言,收获的不是粮食,而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这场围绕着陈仓的攻防大战,看似陷入僵局,却依然牵动着整个天下的神经。而在千里之外的荆州,一场即将彻底改变三国格局的巨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关羽北伐的号角,也吹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