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周瑜的奏表亦至,言辞恳切:臣虽负伤,然此仇不可不报!愿再率精兵,誓取荆州,以雪此恨!
孙权览毕,怒意更甚,正欲准奏,
张昭见状,连忙出列劝谏:主公不可!请息怒!此事万万不可!
孙权皱眉:子布何出此言?莫非惧刘备否?
张昭摇头,沉声道:非惧刘备,乃惧曹操也!曹操自赤壁败后,日夜思报此仇,之所以迟迟未动,正是忌惮孙、刘联盟,共抗曹军。若主公因一时之忿,与刘备自相吞并,曹操必乘虚而入,届时江东危矣!
孙权闻言,怒气稍敛,但仍不甘心:难道就此罢休,任刘备猖狂?
此时,顾雍亦上前进言:元叹以为,张公之言极是。况且,许都岂无细作潜伏于江东?若曹操得知孙、刘失和,必暗中遣使结连刘备。刘备若惧我东吴势大,转而投靠曹操,则江南永无宁日!
孙权沉吟不语,顾雍见状,继续道:为今之计,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刘备本就自领荆州牧,我等遣使赴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曹操若知此事,必以为孙、刘仍同心协力,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此乃缓兵之计,既可稳住曹操,又可暂时安抚刘备,使其不生疑心。待局势稍定,再使心腹行反间之计,令曹操与刘备相争,我东吴则可坐收渔利!
孙权闻言,沉吟良久,虽心有不甘,却也知二人所言有理,遂问道:元叹之言甚善,但何人可出使许都?
顾雍微微一笑:正有一人,此人素有才名,乃曹操素来敬慕者,可遣其为使。
孙权问:何人?
顾雍答道:华歆现居南徐,何不遣他前往?
孙权大喜:善!华子鱼名重天下,曹操亦敬其才,由他出使,再合适不过!当即召华歆入见,于偏殿密议。
烛影摇红间,取出一卷紫檀木匣,内盛鎏金奏书:子鱼此去许都,当以朝廷礼制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又附耳低语:若曹操问及江东近况……
华歆双手接过,指尖在奏书轻轻摩挲:明公放心,歆必使曹公深信此乃江东示弱之策。言罢躬身退出。次日便轻装简从,乘快船溯江而上。
华歆行至许都,却闻曹操已率群臣前往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歆遂转道邺郡,求见曹操。
此时,曹操正于铜雀台大宴群臣,文武百官齐聚,歌舞升平。忽闻江东使者华歆求见,曹操笑道:华子鱼乃名士,今来见我,必有要事。遂命人引入。
华歆入内,拜见曹操,呈上孙权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之书。曹操览毕,眉头微皱,心中暗忖:孙权此举,必有深意。
荀彧见状,低声进言:丞相,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实乃欲使刘备与我相争,江东好坐收渔利。
曹操冷笑:孙仲谋小儿,倒是会算计。遂问华歆:江东近日可有异动?
华歆恭敬答道:江东上下,皆仰慕丞相威德,唯愿天下太平,并无异动。
曹操大笑:好一个并无异动!子鱼且先退下,待我思之。
华歆退下后,曹操召谋士商议。贾诩道:孙刘联盟若存,终为心腹之患。今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必是欲离间曹刘。不如将计就计,假意应允,再暗中挑拨,使其自相残杀。
曹操颔首:文和之言甚合吾意。遂命人拟诏,正式册封刘备为荆州牧,同时密令细作潜入荆州,散布谣言,称孙权此举乃为麻痹刘备,实则暗中调兵,欲再攻荆州。
华歆返回江东复命,孙权得知曹操已准奏,心中暗喜,遂召周瑜、张昭、顾雍密议。
周瑜虽仍欲伐荆州,但知孙权已有定策,只得暂忍怒气,道:既如此,瑜请暗中练兵,以待时机。
孙权点头:公瑾且养精蓄锐,待曹刘相争,再图荆州不迟。
张昭补充道:可再遣人联络交州士燮,使其牵制刘备后方。
顾雍笑道:此计甚妙,刘备若两面受敌,必自顾不暇。
几人正商议间,堂外有人来报,刘备遣使来访……
自此,曹操、孙权各怀心思,刘备亦在荆州加紧防备。天下三分之势,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