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陆府论易(2 / 2)

陆绩沉吟片刻:此事需从长计议。三日后顾雍大人设宴,将军若有兴趣……

刘封心领神会。顾雍乃江东重臣,掌管财政大权。若能得他首肯,商业网络便可顺利铺开。

商定后,刘封又取出一本《易经》:公纪兄,我近读《周易·乾卦》,于九四:或跃在渊一句颇有困惑。或言此爻喻君子进退未定,陆君以为如何?

陆绩指尖轻叩案几,沉吟道:《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非仅言进退,更重审时度势。昔光武潜龙于河北,待机而动,正合此爻。言辞间锋芒隐现。

刘封故作恍然:如此说来,吴侯当年承继兄业,稳据江东,亦是之象?

陆绩眸光一闪,忽而轻笑:孙讨逆以勇略开基,今吴侯以柔克刚,倒是更合之德。话中暗藏机锋。

刘封心领神会,顺势叹道:坤卦黄裳元吉,终究是臣道。

室内骤然一静。陆绩凝视茶汤,良久方道:将军此来,当真只为论《易》?

刘封从容取出袖中一卷书:此乃我家军师诸葛孔明所注《易传》残篇,愿与陆君共赏。

陆绩展卷细读,神色渐凝。文中君子以同而异一句旁,朱笔批注:同舟者未必同心,如江东诸姓与孙氏。

他猛然合卷,低声道:刘将军可知,此语足以招祸?

刘封泰然自若:陆氏世居江东,却连祖传的《浑天图》都要被孙权索阅,当真同舟共济此言直指孙权强征陆绩父陆康旧物之事。

辩论正酣时,忽闻廊下脚步声响。一位身材挺拔的年轻将领按剑而入,正是二十余岁的陆逊。他比陆绩年长四岁,眉宇间已有了沉稳的气度。

伯言!陆绩兴奋地招手,快来与刘将军论《易》。

叔父。陆逊躬身行礼,目光却落在案几的琉璃茶壶上:吴侯有令,各府新获奇物须先报官署登记。

陆绩皱眉:伯言,这是我与子瞻贤弟的私谊。

刘封适时插话:陆将军所言极是。不过……他以琉璃杯斟茶,此物算不得奇珍,权当是向公纪兄请教《易经》之资如何?

当琉璃杯递到陆逊手中时,这位年轻的将军瞳孔微缩:刘将军此物是荆州所产?

刘封摇头道:这却不是,这是我令人从西域重金购得。

陆绩摆手道:“不说这些俗事,我们继续讨论易经,子瞻,我们刚说到哪了?”

公纪兄怎么看履虎尾,不咥人这句爻辞?

陆绩不假思索:此爻喻险中求安,如文王事纣……

叔父!陆逊突然打断,《象》曰履虎尾,愬愬终吉,分明是教人戒慎恐惧。他意有所指地看向琉璃杯,虎尾岂是轻易可履之物?

室内陡然安静。刘封轻笑:陆将军解得好。不过……他指向《周易》下一页,接下来这句眇能视,跛能履,倒让我想起个趣事——昨日见一盲者执杖探路,杖头却系着吴侯赏的玉铃,每走三步就响一声。

陆绩手中茶盏地轻响。谁都听得出这隐喻——孙权对臣下的监控,连盲人拄杖都要系铃报位。

……

良久,刘封起身长揖:今日受教良多,改日再登门请教。行至院中,他忽回身道:听闻陆将军喜饮葡萄酒,明日遣人送几坛西域佳酿来——以琉璃杯盛之,最是相宜。

陆绩望着刘封远去的背影,恋恋不舍,而陆逊眉头紧蹙,手中书卷攥出了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