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拜师水镜(2 / 2)

刘琦思索片刻,说道:“那名牧童我听先生提过,名为邓范,家住新野以西五十里的邓家村,邓家为新野一带的大族。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生活,思敏好学,只因他家生活困难,孤儿寡母,其靠放牧以补贴家用。有一次,夕阳西下,水镜先生漫步乡野,忽闻笛声清越。见一牧童倚牛吹笛,眉目灵秀,便驻足观望。牧童见状,恭敬作揖:“先生可是名士司马公?小子虽放牧为生,却慕圣贤之道,敢问‘学’之一字,何解?”司马徽讶其慧质,笑道:“学如耕田,勤者得粟,怠者无获。”遂与之席地论道,牧童应答如流。徽叹曰:“荆襄之地,童稚亦藏龙鳞!”自此,牧童常至林边听讲,虽未列门墙,却得真传一二。”

刘封连忙谢过,随后令赵和、黄叙等人备好礼物往邓家村而行。

一行众人来到邓家村中,问得路人来到一处较大的宅院前,本来朱红色的大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斑斑点点,就像村民所说的朱门斑驳。可见邓范家境并不好,应该是家道中落。

刘封下马,在门前驻足了片刻上前叩门。过了片刻,门打开了一个缝隙,随即一童子走了出来,看见众人,问道:“不……不知这……这位公子有……何……何事?”

众人一愣,原来这家伙口吃,说话不流利,刘封看到其大约与三叔之子张苞差不多大,8、9岁的光景,拱手道:“我为刘豫州之子,因前番得师弟引荐,我父亲识得水镜先生,使我拜得水镜先生为师,此番前来谢谢师弟。”

邓范一愣,说道:“原……原来是……师兄当前,快……快请进。”

邓范引众人进入院子,这宅院就像是外边看的一样,虽然较大,但却是破败。邓范母亲看儿子引一众少年进入厅中,得知是儿子的兄弟前来看望,连忙上了茶水,刘封一行又是一顿拜谢。

刘封至那日拜谢过后,经常以各种理由接济邓范母子,邓范也有更多时间来山庄中学习,邓范深感其恩,又是师兄弟,又佩服刘封文采武艺,事事以其马首是瞻。邓范虽然只有8、9岁,却是才思敏捷,跟在他们兄弟后面学武也不下于众人当年。

这期间刘封了解到邓范口吃是因为他父亲过世,被吓着了,再以后就有了口吃的毛病,现在因为这个被同学、村里的人嘲笑,一说话就紧张。刘封就带着小伙伴对他进行开导,先是让他放下心理负担,不要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而紧张,然后通过深呼吸、放慢节奏、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节拍说话法慢慢纠正,现在邓范除了说话慢一点,其他已经与正常人一样。

学习之余,刘封领着一众小弟跨剑骑马、结交豪杰,在襄阳公子哥中也是出了名的存在。襄阳城中一众官二代、游侠儿均以其为首,好不自在。

一日,刘封随父亲至州牧府为刘荆州拜寿,筵间蔡瑁借醉酒当众问道:“左将军,闻得将军年少时,为幽州游侠,今令郎拜得名师,却整日游侠作派,斗鸡走马,作那无赖之徒,不知是否家学渊源?”

堂中众人为之一静,想那刘备与蔡瑁不合已久,蔡瑁多次暗害刘备而不得,这会又借人家儿子进行人身伤害了。

刘备寄人篱下,况且自己年少时确实好勇斗狠,一时无言相对,边上关二爷怒目而视,后面刘封望着那蔡瑁心想:这家伙卖主求荣,端得不是东西,多次暗害父亲,又拿自己怼父亲,真是父辱儿死。

刘封推案而立,朗声道:“幽并豪侠地,燕赵称悲歌。千金市骏马,万里向洛阳。公卿赠宝剑,君王赐玉戈。捐躯赴国难,常令海不波。”“想我父亲为幽州游侠,年少时举家报国,破黄巾、勤汉帝、讨逆贼,常教诲我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敢问蔡公国之栋梁,有何为?”

蔡瑁闻言,心想冲动了,想那刘备贵为皇叔,汉室宗亲,一向以仁德示人,怎么也不是自己能打脸的,自己这是把脸送给他们父子打了。相视无言,只得称病掩面而退。

曹操闻得此刘封此言,叹道:“可惜子修我儿,如果子修还在,哪能刘封小儿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