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踏实做事的老陈夫妇还好,但年轻、正处于创作上升期和资金需求期的小军,内心难免产生了一些波动。他私下向唐乐知透露,有机构希望买断他未来一年的所有创新作品,并承诺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开发。
唐乐知将这个消息带回了管理层会议。这不再是简单的人才挖角,而是直接动摇“匠心合伙人”生态根基的行为。
“风化”的力量
面对新的挑战,贾长安显得比以往更加沉稳。
“‘云隐’走他们的阳关道,我们过我们的独木桥。他做他的‘国际禅意’,我们深耕我们的‘长安风雅’。客群本就不完全重叠,无需过度焦虑。”他分析道,“至于合伙人那边的诱惑,这是必然要经历的考验。”
苏青瓷接过话:“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合伙人更加清晰地看到,留在‘归处’生态里的长期价值。不仅仅是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共同成长、学术的深度支撑、以及在一个良性生态里持续创新的可能性。”她提议,尽快启动“匠心合伙人”的深度赋能计划,包括由学堂研创部为他们提供更系统的创作理论支持,以及利用“归处”的平台资源,帮助他们进行个人品牌的国际化探索(如参加国际手工艺展览等)。
秦望舒也补充道:“风化,意味着改变是缓慢而持久的。我们要相信我们正在构建的这个东西本身的生命力。当小军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归处’的土壤里,他们的创作才能获得最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最持久的生命力时,外界的短期诱惑自然就会失去分量。”
润物无声
决策既定,团队再次高效运转起来。苏青瓷和唐乐知逐一与各位合伙人进行深度沟通,坦诚布公,描绘共同的未来。秦望舒的研创部开始为小军的泥塑建立系统的“唐风意象数据库”,为周雯的剪纸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纹样理论支持。
变化在悄然发生。小军婉拒了那份买断合约,他对唐乐知说:“我想做的,不是能被量化的商品。在你们这里,我能感觉到我的东西是‘活’的,是在生长的。”周雯则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堂的课程设计中,她发现,与学员的互动常常能激发她新的创作灵感。
“归处”如同一个微型的文化生态圈,以其独特的方式运行着。它不追求最快的生长速度,而是专注于根系的深度和物种的多样性。它正在以一种“风化”的力量,缓慢而坚定地改变着触及的一切,也将自己,深深地刻进了这座古城的肌理之中。
风,起于青萍之末;化,润于万物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