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将“归处”从商业空间提升为城市文化名片的绝佳机会,意味着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和官方背书。然而,贾长安和苏青瓷都保持着清醒。与官方深度绑定,固然能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必然伴随着更多的条条框框、审查机制和来自各方的“指导”意见。
“这是一个机会,但我们必须想清楚,戴上这顶‘红帽子’之后,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苏青瓷在管理层会议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关键是度和话语权。”贾长安沉吟道,“我们可以参与,但必须在合作之初就明确我们的文化主导权和运营自主权底线。否则,宁可不做。”
秦望舒的机遇与抉择
与此同时,秦望舒也迎来了个人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她那篇破圈文章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加上她在“织金婚”项目中展现出的、将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完美结合的能力,引起了国内一所顶尖高校——京师大学人文学院的密切关注。对方经过慎重评估,正式向她发出了教职邀请,希望她能加盟该校新成立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传播研究中心”,并承诺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招生名额。
这对任何一位学者来说,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京师大学的平台、资源和学术声望,远非她目前所在的地方院校可比。这意味着她的学术研究可以触及更广阔的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秦望舒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是对更高学术殿堂的本能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归处”这个倾注了她大量心血、已成为其学术思想最佳试验田的平台的不舍,以及对贾长安、苏青瓷这些志同道合伙伴的情谊。
她没有立刻回复京师大学,而是罕见地主动约贾长安和苏青瓷进行了一次深谈。她坦诚地说明了情况,也表达了内心的挣扎。
苏青瓷握住她的手,真诚地说:“望舒,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们都理解并支持你。‘归处’永远是你的家,是你的后方。”
贾长安也郑重表态:“秦老师,你的学术道路能走得更远,我们为你高兴。如果你选择离开,‘归处’会为你保留顾问的位置;如果你选择留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将‘归处学堂’和我们的文化研究做到最好,让它配得上你的学术追求。”
这份毫无保留的尊重与支持,让秦望舒冰冷的心感到一阵暖流。她需要时间,做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余韵中的思索
“织金婚”的华美余韵尚未散去,新的机遇、挑战与抉择已如暗礁般浮出水面。官方合作的诱惑与风险,人才竞争的加剧,核心伙伴的个人前途……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归处”的航行将进入一段更加复杂、需要更高智慧和更大定力的水域。
贾长安和苏青瓷站在庭院的最高处,望着古城西安的万家灯火。他们知道,盛名之下,考验才真正开始。他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更加清醒,才能驾驭好“归处”这艘已然引起各方瞩目的航船,穿越暗礁,驶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