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89章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第89章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2 / 2)

“非遗生态”的构建

与此同时,针对“云隐”试图撬动非遗传承人的举动,“归处”没有选择简单的价格战。在秦望舒的指导下,他们启动了一个更具长远意义的“非遗合伙人”计划。

他们不再将传承人视为简单的供应商,而是邀请他们成为“归处”的“文化顾问”或“驻店艺术家”。除了稳定的订单, “归处”还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为这些传承人提供品牌包装、技艺记录、甚至对接更广阔展览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唐乐知的内容团队则为每一位合作传承人拍摄精美的微型纪录片,讲述他们与技艺的故事,在“归处”的渠道进行传播。

“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共生的文化生态。”秦望舒解释道,“让传承人在这里不仅能获得经济回报,更能获得社会尊重和技艺传承的更大空间。这才是我们能给出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这份诚意打动了许多传承人,即便“云隐”开出更高的价码,一些与“归处”合作已久、彼此信任的老师傅还是选择了留下。他们看重的,正是“归处”对文化本身的尊重与那份共同成长的承诺。

瓷韵悠长

一个微风和煦的下午,贾长安和苏青瓷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位曾在“长安之夜”给予他们关键肯定的市里主要领导。领导这次是轻车简从,以私人身份到访。

他兴致勃勃地体验了简化版的“长安十二时辰”片段,与“李太白”对了两句诗,在秦望舒的讲解下仔细观赏了合作传承人的作品,最后在茶室与贾苏二人闲谈。

“你们这里,和那个‘云隐’,很不一样。”领导品着茶,意味深长地说,“那里是‘看’的,是‘体验’的;你们这里是‘过’的,是‘生活’的。都好,但你们这条路,更厚,更耐品。尤其是你们这个‘非遗合伙人’的想法,很有社会责任感,也很有智慧。”

领导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归处”路径的极大肯定。送走领导后,贾长安与苏青瓷相视而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轻松与释然。

“看来,我们这条路是选对了。”苏青瓷说。

“嗯,”贾长安点头,“不和他们在同一个维度上缠斗,开辟我们自己的战场,深耕我们的价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或许就是文化型企业最好的生存之道。”

竞争依然存在,压力并未消失。但“归处”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底气。它如同一件历经窑火淬炼的上品瓷器,温润的光泽并非来自浮华的彩绘,而是源于胎骨深处沉淀的坚实与纯净。这份美,不张扬,却足以历经时光,悠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