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知,你先联系平台客服,申诉那些恶意差评,同时收集所有能证明民宿服务标准的证据。”贾长安转身,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望舒,你准备一份详细的节目说明,重点突出我们每个节目背后的历史考据和文化内涵。我稍后亲自去组委会解释。”
“那我呢?”苏青瓷问,声音虽轻却坚定。
贾长安看着她:“青瓷,你最了解‘归处’对客人的意义。能否整理一些老客人的真实评价?特别是那些长住客人的故事。”
苏青瓷点头,眼神逐渐清明:“我明白,真正的‘归处’不是几条恶意差评能否定的。”
等众人领命而去,贾长安独自站在室内,深吸一口气。他打开邮箱,重新审视那封收购邮件。发件人落款是“新唐资本 执行合伙人 周慕云”,但他几乎可以肯定,幕后主使是林薇。这种多线并进、直击软肋的手法,太像她的手笔——先示以诱惑,再施以压力,最终让人无处可逃。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从上海仓皇逃离的那个贾长安。
手机震动,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简短信息:“长安,你还是老样子,总以为能靠努力和诚意赢得一切。现实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林”
贾长安盯着屏幕,手指微微收紧。林薇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再满足于暗中操控,而是直接宣战。他沉默片刻,回复道:“西安不是上海,这里的土壤生长不出你习惯的那种游戏。”
回复完,他走出临时指挥中心,来到曲江池畔。晨雾已散,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几位老人正在池边练习太极,动作缓慢而坚定,与一旁艺术节忙碌准备的场景形成奇妙的和谐。
“长安。”苏青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归处’这些年的客人留影和留言簿。看了这个,你就明白我们真正守护的是什么。”
贾长安接过相册,翻开一页。照片上是一位银发老人坐在民宿庭院中读书的背影,下方是娟秀的字迹:“在‘归处’小住半月,仿佛找到了年轻时在西安求学的那份宁静。谢谢青瓷姑娘,让游子有家可归。”
他一页页翻过,看到留学生在这里度过第一个不想家的春节,看到作家在这里完成搁置多年的书稿,看到刚经历失恋的年轻人在这里重拾勇气。每一页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与那些冰冷的差评形成鲜明对比。
“林薇不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资本衡量或摧毁的。”苏青瓷轻声道。
贾长安合上相册,递还给她:“她很快就会明白的。”
远处,赵安邦正粗声大气地指挥工人调整展台位置;秦望舒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调试古筝,一段《阳关三叠》流淌而出;唐乐知已经恢复活力,手指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应对网络上的攻击。
“走吧,开幕式要开始了。”贾长安对苏青瓷说,声音中没有任何动摇,“让西安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安印象’。”
艺术节的开幕式钟声在曲江池畔响起,悠长而庄严,与远处大雁塔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千年古都正注视着这场现代商战与文化坚守的较量。贾长安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西安特有的味道——历史尘埃与现代生机奇妙的融合。
风暴已至,而他这次,有了必须守护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