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的高潮部分,秦望舒邀请一位专家随机挑选了一件现场展示的、未经提前录入的皮影小品。工作人员当场进行扫描录入,几乎在瞬间,其信息就被上链存证,并与数据库中原有的作者信息、风格特征进行智能比对和关联,清晰地展示了平台在版权确认和溯源方面的强大能力。
整个演示过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故事,只有冷静的技术展示和严谨的逻辑论证。但正是这种基于事实和创新的力量,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魅力。台下原本带着质疑目光的专家们,神情逐渐变得专注和赞赏,不时低声交流,点头称是。那些严谨的记者们也飞快地记录着,眼神中充满了兴趣。
当演示结束,贾长安再次站到台前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发自内心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技术创新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团队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拿出如此过硬成果的敬佩。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率先发言,他高度评价了这个项目,认为它“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全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优秀范例”,并直言“创新的事业难免会遇到各种杂音,但真的东西,终究经得起考验。”
这位院士的定调,无疑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接下来的媒体提问环节,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技术细节、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上,再也没有人提及那些花边新闻和恶意诽谤。
演示会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当与会者陆续离场时,许多人主动上前与贾长安、秦望舒、李琛握手,表达赞赏和支持。后排那两个身份不明的男子,不知何时已经悄悄溜走了。
送走所有客人,会议室里只剩下核心团队成员。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轻松的笑容。这场背水一战,他们赢了!用实力和真诚,挽回了几乎崩塌的信誉!
贾长安看着疲惫却兴奋的伙伴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华灯初上的西安城,感觉压在心口数月的大石,终于被搬开。他拿出手机,给苏青瓷发了一条信息:
“演示会很成功。乌云散了。”
很快,苏青瓷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和一句话:
“我知道你一定可以。晚上回家吃饭,我煲了汤。”
“回家”两个字,让贾长安的眼眶微微发热。是的,他在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归处。而接下来的路,虽然依旧不会平坦,但他已无所畏惧。
然而,贾长安并不知道,王天宇在正面攻击连续受挫后,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一场针对他感情生活的、更加阴险的阴谋,正在暗处悄然织就。技术的密钥可以打开信任之门,但人心的试炼,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