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以后!你都二十八了!跟你同龄的小李,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一个人在外面,没个知冷知热的人怎么行……”母亲开始了新一轮的絮叨。
贾长安默默听着,眼神飘向窗外漆黑的雨夜。视频里家的温暖,此刻却像一种无形的束缚。他忽然想起唐乐知那张灿烂的笑脸,想起苏青瓷安静的侧影,甚至想起秦望舒那双冷静执着的眼睛。这些西安的“遇见”,与他母亲所期望的“稳定”,仿佛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好不容易结束了通话,他感到一阵疲惫。他打开抽屉,看着那个银质烟盒,最终还是没有动它。他走到窗边,点燃了一支“长乐”。辛辣的烟雾吸入肺腑,他看着雨水中模糊的古城墙轮廓,心里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他来到西安,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过去的失败,或许,更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正悄然与这座古城里的三个女人产生着联系。
第二天下午,雨停了,天空洗过一样澄澈。贾长安按照约定,来到了市考古研究所。这是一栋有些年头的苏式建筑,爬满了常春藤,显得肃穆而安静。
秦望舒的办公室在一楼,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但井然有序。她今天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一颗,显得更加严谨。见到贾长安,她起身打了个招呼,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她在一块白板上写写画画,清晰地阐述了她对皮影戏班现状的分析和保护思路,逻辑严密,数据详实。贾长安则从市场角度,补充了他的推广设想和可能的盈利模式。两人你来我往,时有争论,但都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碰撞。
贾长安发现,和秦望舒合作是一件很高效的事情。她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一旦认为你的观点有道理,会毫不犹豫地采纳,绝不固执己见。这种纯粹基于理性和目标的合作模式,让他感到久违的舒畅。
讨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行的合作方案框架。结束时,两人都有些兴奋。
“没想到,商业思维和文物保护还能这样结合。”秦望舒难得地露出一个浅淡的笑容,虽然转瞬即逝,却像冰雪初融,让她整个人明亮了不少。
“互补而已。秦小姐的专业和执着,才是这个项目的基础。”贾长安诚恳地说。
离开研究所,走在被雨水洗刷干净的街道上,贾长安的心情莫名开朗。与秦望舒的这次合作,让他感觉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他的能力在这里依然能找到用武之地。他开始期待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进展。
回到“归处”,天井里,苏青瓷正在擦拭一个博古架上的瓷瓶。夕阳的余晖照在她身上,柔和而静谧。她看到贾长安回来,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想从他神情中读出些什么。
“谈得还顺利?”她状似随意地问。
“嗯,比想象中顺利。秦小姐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贾长安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轻快。
苏青瓷轻轻“嗯”了一声,继续擦拭着瓷瓶,手指拂过冰凉的釉面,没有再说话。但贾长安能感觉到,某种无声的交流,正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她像一件精美的青瓷,他每一次与外界(尤其是秦望舒)的接触,似乎都在她光滑的表面上,投下细微的、需要仔细分辨的光影变化。
他忽然很想知道,在这静谧的外表下,她究竟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