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碗粘稠滚烫、内容丰富、胡椒味辛辣浓郁的胡辣汤下肚,再咬一口肉香四溢、馍脆肉烂的夹馍时,贾长安的味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种粗犷、直接、充满力量的美味,与他习惯的精致沪菜截然不同。额头上瞬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整个人却觉得通透了不少。
“咋样,带劲不?”赵安邦得意地问。
“很……特别。”贾长安擦着汗,实话实说。
“哈哈,这就对咯!来西安,就得先让胃适应!”赵安邦大笑,“下午哥带你去个更有意思的地方,听听老腔,那才叫一个荡气回肠!”
整个上午,赵安邦带着贾长安穿梭在书院门、碑林附近的大街小巷。他不仅能说出每个有名古迹的来历,还能讲出许多连导游都不知道的野史趣闻。他指着碑林里一块石碑上的刻字,能说出当年拓碑师傅的轶事;他站在一家老字号泡馍馆前,能细数他家几代人的传承。
贾长安渐渐发现,赵安邦绝不仅仅是个“百事通”,他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是浸透在骨子里的,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的豪爽和喧哗之下,藏着一种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
中午,赵安邦接了个电话,似乎是生意上的事,他对着电话那头咋咋呼呼一番后,略带歉意地对贾长安说:“哎呀,贾老弟,对不住,下午有个急事要处理,老腔咱改天再听!你自己逛逛?还是回‘归处’?”
贾长安看了看时间,也觉得自己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一上午的信息量,便说:“我随便走走,赵哥你先忙。”
“成!那你有事随时电话我!晚上要是没事,哥再找你喝酒去!”赵安邦塞给贾长安一张名片,上面印着“长安旧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赵安邦”,然后风风火火地走了。
喧闹突然离去,贾长安一个人站在熙攘的街头,竟有片刻的恍惚。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决定顺着城墙根随意走走。
没有了赵安邦的讲解,他更能静心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手指触摸着斑驳的城墙砖石,冰凉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来无数人的体温和故事。有老人靠在墙根下打盹,有情侣依偎着拍照,有孩子追逐嬉笑。历史与现代,厚重与鲜活,在这里奇妙地融合。
他走累了,在城墙下一处僻静的长椅上坐下,看着护城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从上海带来的手机安静得出奇,没有了不断弹出的邮件和消息提示,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归处”,想起了那个清晨灯下静谧的身影。苏青瓷就像这古城墙,外表沉静,内里却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过往。赵安邦的热情像西安的太阳,直接而温暖;而苏青瓷的安静,则像这城墙下的阴影,清凉而引人探究。
他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犹豫了一下,输入了几个字:
“青瓷。裂痕在何处?”
然后他收起手机,仰起头,闭上眼睛,任由阳光洒满脸庞。西安的午后,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柳梢的声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他知道,他逃离的过去或许暂时被隔绝了,但一个充满未知的现在,才刚刚开始。而那个名为“归处”的民宿和它的女主人,无疑是这个未知故事里,最核心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