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小王总让人写的吧,倾向性很明显。
其中的诸多细节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除了王家兄弟,没人有告诉记者乃至雇人创作的动机。”
李元青摆摆手道。
“谁派人写的,一点都不重要。
就算猜准了,对方也不会承认。
我之所以将这篇文章拿给你看。
是想告诉你。
咱们也应该收买属于青奕影业的媒体。”
张昭好奇道。
“这怎么收买?
总不能去收购一两家媒体单位吧。
国内也不会允许咱们这样做。”
媒体是喉舌,岂能被轻易染指?
李元青笑道。
“我没那么傻。
传统媒体正在走下坡路,现在花钱砸他们身上,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新媒体上。
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会在接下来几年里愈发凸显。
我们要找的人也应该在互联网上。”
“你有目标吗?”
“没有,我只是提醒你。
在组建公司时,不要落了公关媒体这一块。
将来再遇见这种情况,应对会更及时更准确。”
张昭发现,哪怕自己已经做好的新公司发展方案再完美,规定各部门职能划分再清晰。
总还会为自己遗漏的细节。
好在,公司不算真正起步。
船小好调头,现在增加这部分也依然来得及。
而今天。
李元青和张昭商谈最重要的内容是——制定培养青年导演计划。
“首先,任何计划都需要物质支撑。
培养导演们也都需要砸钱。
所以,这个计划可以先预支公司账上一千万华币。”
张昭嘶了一声,苦笑道。
“一千万会不会太多了?”
哪个青年导演要是敢上前一次性申领一两百万。
张昭都敢直接报警告对方诈骗!
真以为人人都可以是李元青?
张昭自己就是导演出身。
他可太清楚,普通青年导演能拿到几十万的投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千万华币,每人几十万,起码得有二三十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这一点,就更不现实了。
所以,张昭认为,该计划经费砍半都绰绰有余。
李元青认可张昭所说,可这件事不能按照张昭提的建议实行。
因为青奕影业尚处草创阶段。
它需要打响名头,不止是因为它的创始人是李元青。
一千万,就算今年花不完。
剩下的钱,留给明年被挖掘的好苗子。
“千金买马骨。
一千万华币,真要是成功培养并签约一两个好导演。
你觉得这一千万难道赚不回来吗?”
张昭点点头。
“这一点是我欠考虑了。
一千万就一千万吧,在严格把关下,能投几个是几个。”
“这个思想稍微正确了一点。
这笔钱哪怕亏了也不要视其为‘亏了’。
最后,会用别的形式回到咱们手里。”
“那,投递的电影类型有限制吗?
商业?爱情?文艺?”
“现阶段就能投文艺。
商业片投资,亏钱概率大。
对了,不管投资了哪个项目。
都要交给刘奕菲或者刘晓丽再看一遍。
她们要是对角色感兴趣,可以把刘奕菲考虑为备选。
等她日后出了名,作为首选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