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新炉旧炉(2 / 2)

赵老师和方教授对视一眼,也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振奋。

虽然改造旧炉挑战巨大,但这也正是检验他们技术方案鲁棒性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绝佳机会。

而设计新炉,更是让他们有了施展才华、实现技术理想的广阔舞台。

方针已定,联合课题组立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起来。

旧炉改造组率先投入战斗。

由赵老师亲自挂帅,汤渺教授则带着材料小组攻关耐高温传感器和保护气氛喷嘴的材料问题。

吕辰、吴国华、王卫国等骨干成员自然悉数加入。

改造工作异常艰苦。

车间里高温弥漫,粉尘飞扬。

拆除旧的、失效的耐火砖,检查炉体钢结构,重新布线安装数以百计的热电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老师傅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指导着青工和学生们小心作业,避免对老旧的炉体造成二次损伤。

“掐丝珐琅”电路板再次展现出其卓越的适应性。

针对炉区高温、强电磁干扰的环境,吕辰和吴国华对控制柜进行了特殊的散热和屏蔽设计。

他们利用晶体管控制模块实现了更快速、更精细的逻辑运算,驱动着新加装的伺服电机,精确控制着每个温区的燃气阀门和助燃风门开度。

对燃烧和加热结构的调整是改造的关键。

他们重新优化了烧嘴的布局,在低温区增加了辅助电热元件以补偿热损失,在炉膛内部关键位置加装了耐热合金扰流板,以改善内部热气流的循环,减少温度死区。

加装传感器与执行机构更是细致活。

钱师姐、汪传志带领着小组,如同做外科手术一般,在炉壁合适位置开孔,安装经过汤渺团队特殊陶瓷封装的热电偶,并将信号线用高温线缆和金属软管仔细保护,引接到中央控制柜。

陈志国和任长空则负责调试那些精密的伺服执行机构,确保它们能准确响应控制信号,动作灵敏可靠。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机械、电气、材料、热工、控制多学科的深度交叉。

期间问题层出不穷,某个,如热电偶安装位置受局部气流影响,导致区域温度反馈不稳定;如高温下润滑脂失效,导致伺服电机卡顿……。

但团队没有气馁,他们沿用之前联调阶段积累的“故障树分析”方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定位、分析、解决。

就在旧炉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新炉设计组也在刘星海教授的主持下悄然启动。

赵老师在兼顾改造现场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新炉的宏观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顶层架构。

汤渺则专注于新型耐火保温材料的选型与性能要求制定。

大量的老师、学生、支助员也被吸收进了新炉设计组。

如吕辰就负责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和与机械、热工系统的接口协调。

他提出了“模块化温区设计”的理念,建议将整个炉膛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可灵活组合的温控模块,每个模块都配备独立的加热元件、测温传感器和控制回路,由中央系统进行协同管理,这不仅便于控制,也更利于未来的维护和升级。

对于炉衬材料,设计组提出了远高于现有标准的要求,必须采用新型的超轻质、低导热率、高强度的耐火砖和保温棉,以确保极低的散热损失和优异的温度均匀性。

控制系统的核心,自然是集成他们自主研发和完善的“掐丝珐琅”强电模块与晶体管逻辑控制单元,目标是实现从加热、保温到冷却全过程的无人化、高精度自动控制,并具备完善的数据记录、故障诊断和安全联锁功能。

设计组的办公室里,图纸堆积如山,讨论声常常持续到深夜。

一个个技术方案被提出、争论、修改、完善。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没有国外图纸可供参考,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全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前期的技术积累。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实践基地捷报频传,喜讯不断。

首先是市群英会,凭借在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尤其是在后续系统稳定性攻坚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负责精神,牛大群、邹章元师傅双双被授予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而实践基地,则因其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培养实战型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了“北京市技术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牌。

接着就是工业部的年度工业大会、教育部的大会……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过去一年所有人拼搏奋斗的最高肯定。

厂区内张灯结彩,实践基地里更是欢声笑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集体力量的象征,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