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17章 何督工、理想和面包

第217章 何督工、理想和面包(2 / 2)

“我相信,当我们亲手点亮这条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看着合格的板材如同流水般自动产出时,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切汗水、一切艰辛,都会觉得——值了!”

刘教授没有喊口号,他只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回顾了团队共同奋斗的历程,将个人的疲惫与集体的成就、国家的需求联系了起来。

这比任何空洞的激励都更有力量。

一种无声的共鸣在车间里弥漫。

年轻学生们眼中的迷茫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和重新燃起的斗志。

老师傅们黝黑的脸上,也露出了坚毅的神情。

是啊,他们已经走了这么远,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怎么能倒在黎明之前?

不知是谁率先鼓起了掌,起初是零星的,随即迅速连成一片,变得热烈而持久。

这掌声,既是送给高瞻远瞩、善解人意的刘教授,也是送给彼此,更是送给他们那个不曾放弃的自己。

技术的难关可以用智慧和汗水去攻克,物资的短缺可以靠人脉和努力去弥补,但唯有信念,才是支撑这支队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持续前进的最根本动力。

刘教授这番发自肺腑、点燃信念的讲话,如同在众人心田里播下了火种。

而李怀德随后跟进的、实实在在的后勤保障,则让这火种得以熊熊燃烧,并结出坚实的果实。

刘教授话音落下的第二天,一系列细致入微、力度空前的保障措施便运转起来。

首先是“胃”的攻坚战。

李怀德亲自跑到第一食堂,当着所有食堂职工的面,给何雨柱下了死命令:“从今天起,实践基地所有师生、参与改造的工人师傅,伙食标准,就按厂里接待上级领导和苏联专家的‘接待灶’执行!物资我去协调,饭菜你们负责,必须让大家吃好吃饱,油水要足!”

何雨柱领了这道“尚方宝剑”,立刻开动脑筋,硬是利用有限的原材料,开发出了一系列让人垂涎欲滴的硬菜。

大块的“红烧肉炖土豆”,用硕大猪骨熬煮的“骨头汤熬白菜”,每周固定一次的“红烧鱼”。

主食也不再是单调的窝头玉米饼,白面馒头、大米饭管够。

这些实实在在的油水,化作滚滚热流和力气,支撑着大家持续奋战。

更让人感动的是深夜加餐。

每当挑灯夜战到深夜,众人饥肠辘辘、精力即将耗尽之时,何雨柱必定会带着几个食堂工人,推着热气腾腾的小车出现在车间门口。

车上是一笼笼刚出锅、白胖喧软的大肉包子,以及一桶桶滚烫、飘着蛋花的紫菜汤。

包子的肉香和面粉的甜香混合在一起,瞬间便能点燃所有疲惫的神经。

“开饭啦!柱子哥送夜宵来啦!”一声呼喊,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拢过来,一人两个大包子,一碗热汤下肚,额头上冒出细汗,浑身的疲惫仿佛都被这温暖的食物驱散了大半。

这种“雪中送炭”式的关怀,远比任何空洞的动员令都更具力量,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需求。

其次是“利”的强心针。

在当月工人们关饷的日子,他特意把参加项目的同学们召集到厂部办公室,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亲手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厚厚的信封。

他语气诚恳,带着长辈般的关怀:“同学们,拿着。这不是报酬,也不是工资,是厂里给你们买书、买文具、贴补生活的一点心意。你们远离课堂,在这里为国家工业化流汗,甚至流血,国家、厂里,绝不能让你们再流泪!”

信封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劳动补助”,数额足以让这些平日清贫的学生们眼前一亮,心头一热。

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捏着厚厚的信封,眼眶有些发红,这笔钱足以让他给家里寄回一份让父母安心的汇款单。

对于轧钢厂参与项目的老师傅和技术骨干,李怀德则设立了“技术指导津贴”,明确体现了对他们知识和经验的尊重。

即便是最普通的青工和协助工作的工人,李怀德也亲自督促财务科,确保“加班补贴”必须足额、按时发到每个人手里。

他让车间主任明确告知:“这是李厂长特批的专项资金,谁要是敢克扣、敢拖延,我李怀德第一个不答应!”

这话传开,工人们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再者是“荣”的催化剂与“未来”的承诺。

李怀德还利用厂长的资源和渠道,搞来了一些市面上极其罕见、专供特需的“稀罕物”——比如水果罐头、奶糖、甚至还有珍贵的奶粉。

这些东西,他不搞平均主义,而是作为对刘星海、沈青云、赵老师、汤渺教授等核心骨干,或者像吕辰、钱师姐这样在关键时刻做出突出贡献者的“特殊奖励”。

这种带有明显认可和倾斜的奖励,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更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激励着所有人奋勇争先。

他还专门安排人联系正阳门缝纫合作社,为实践基地的每一位成员量身定做了一套质地结实、款式利落的深蓝色工装。

在左胸位置,用红线精心绣着一行小字:“红星-清华自动化攻坚”。

这套衣服一发下来,立刻成了大家最爱穿的“战袍”,它不仅仅是一件工作服,更成了身份认同和荣誉的象征,是参与这场伟大攻坚战的“勋章”。

目光长远的李怀德,更是给出了关乎个人发展的郑重承诺。

他向参与项目的优秀青工公开宣布,等项目成功结束后,将在定级、评优、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他和刘星海教授亲自为他们撰写鉴定评语,以他们在红星厂实践期间的卓越表现和贡献,这些评语的“重量级”不言而喻,将对他们未来的毕业分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像钱师姐、吴国华、任长空这样来自外地、表现出色的尖子生,李怀德则会找机会私下暗示:“好好干,只要你们愿意留下来,北京户口的问题,厂里可以想办法帮助协调解决。”

这个承诺,在那个年代,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意味着一个光明的、扎根首都的未来。

李怀德这一套组合拳,打得精准而有力。

车间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之前的沉闷、疲惫和些许迷茫,被一种积极、昂扬、充满干劲的氛围所取代。

大家穿着统一的“攻坚服”,吃着油水充足的饭菜,拿着实实在在的补助,想着光明的前景,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刘教授点燃的信念之火,被李怀德添上了充足的干柴,燃烧得更加旺盛,照亮了通往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