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强援攻坚(2 / 2)

同时,沈青云团队利用现场采集的更多数据,并行开展深度优化,并设定明确的关键性能指标和版本更新节点。

最大的考验,来自“飞剪定尺系统”在高速测试中出现的、令人头疼的“振荡”问题。

当飞剪以较高速度执行定尺剪切时,整个机械结构会发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低频轰鸣和振动,定尺精度也随之下降。

理论组分析了几天,模型似乎很完美,但就是无法完全复现和解释这种特定工况下的振荡。

工程组尝试了紧固螺栓、调整间隙、加强支撑等常规手段,效果甚微。

就在争论和尝试陷入僵局时,刘星海教授再次亲自下场。

他带着沈青云、赵老师以及牛大群师傅,在飞剪设备旁待了整整一个下午。

“牛师傅,您听听,这声音像什么?”刘星海教授示意正在运行的飞剪。

牛师傅侧耳倾听,眯着眼说:“刘教授,这动静……不像单纯的机械松动,倒有点像……嗯,像咱们厂那台老式冲床,负荷大了的时候,那种‘闷着劲儿’的抖。”

“负荷大了……闷着劲儿……”刘星海教授喃喃自语,目光扫过飞剪的驱动电机、传动轴和曲柄机构。

他忽然问沈青云:“青云,你的模型里,假设驱动电机是理想的扭矩源?”

沈青云一怔:“是的,简化模型通常这样假设。”

“但如果电机在高速、重载启停时,其输出扭矩本身存在波动,或者说,电源无法提供绝对稳定的电压呢?”刘星海教授追问,“尤其是我们车间这种强电环境,大设备启停对电网的冲击……”

赵老师瞬间反应过来:“刘教授,您是说,可能是电-机耦合振荡?电气的波动激发了机械的固有频率?”

刘星海教授点点头,随手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烟盒展开,在上面快速画了起来。

一个简单的电机-传动-飞剪负载的模型,但他特意在电机输出端标注了“等效阻抗”和“电压波动”,在机械端标注了“等效扭转刚度”和“惯量”。

“看,这里,”他用笔尖点着电机和机械的连接处,“电气的‘软’和机械的‘硬’在这里相遇。当飞剪快速启动,瞬间的大电流可能导致母线电压跌落,电机扭矩下降;扭矩下降导致加速变慢,负载变化……这可能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激发振荡。你们的模型,是否把电网和电机动态特性考虑进去了?”

沈青云看着那简陋却直指核心的示意图,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

他一直以来构建的都是纯粹的机械或控制模型,却忽略了最为基础的“动力源”本身的动态特性与机械系统的相互作用!

“我明白了!”沈青云猛地一拍额头,脸上混合着懊恼与极度兴奋,“是机电阻抗匹配和能量流的问题!我们的模型缺失了这一环!需要把供电系统的等效阻抗、电机的电磁暂态过程也建模进来!”

他立刻拉着理论组,就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开始重新推导模型。

赵老师则安排人记录电网电压在飞剪动作时的瞬态波动数据。

牛师傅看着这群刚才还一筹莫展的“秀才”们突然又找到了方向,咧开嘴笑了,继续用他经验丰富的耳朵捕捉着任何细微的声音变化,为理论分析提供最直观的佐证。

这一次的“联合诊断”,让沈青云彻底见识了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高境界。

学术泰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高深的理论素养,更在于其能将理论直觉与工程现象瞬间关联,化繁为简,直指问题本质的能力。

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问题的解决便走上了快车道。

沈青云团队迅速修正了模型,加入了电气传动环节,并通过仿真准确地复现了振荡现象。

随后,联合调试组根据新的理论指导,采取了多项措施:在强电控制柜中增加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以稳定母线电压;优化了飞剪电机的启动曲线,避免扭矩冲击;甚至在机械传动链上增加了一个小小的扭振阻尼器。

几天后,再次进行高速测试。

飞剪动作干脆利落,之前的低频轰鸣和剧烈振动消失无踪,定尺精度稳定地保持在高位。

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无论是清华的师生,还是鞍钢的专家,亦或是轧钢厂的工人师傅,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共同努力后的释然。

经此一役,双方团队之间那层最后的薄冰彻底消融。

沈青云收起了他部分不近人情的苛刻,开始真正尊重并欣赏这支在艰苦条件下充满创造力和执行力的年轻团队。

而联合课题组的成员们,则由衷地佩服鞍钢专家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系统思维。

在新学期到来之前,两方的合作进入了蜜月期。

理论组的提前介入和深度分析,预判并规避了大量潜在的技术风险。

工程组的快速实现和反馈,又让理论模型得以在真实环境中迅速校验和迭代。

联合调试组的高效协调,确保了整个系统以惊人的速度趋于完善和稳定。

鞍钢团队带来的庞大复杂的系统集成经验,也开始在向目标生产线推广安装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提前考虑了空间布局、与老旧设备的接口兼容、在线改造时的生产衔接方案、安全连锁机制的设置等等,这些都是在那个小小的实验线上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有了这些“工业化”的经验铺垫,老旧生产线的改造和联调,进度空前,一天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