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除夕(2 / 2)

热汤下肚,驱散了半日的寒气,也让大家午后的干劲更足了。

吃完午饭,课题组的同学们又组织起来,将实践基地、实践车间、临时宿舍,以及作为测试平台的那条老旧生产线,都彻底打扫了一遍。

扫地、擦窗、整理工具、规整图纸……

每个人都一丝不苟,仿佛要将旧岁的疲惫与尘垢一并扫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所有的清扫工作都已完毕。

不知谁先起的头,在食堂前的空地上围成了一个圈,开始了传统的摔跤比赛。

都是些血气方刚的汉子,吆喝声、助威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充满了阳刚的活力与欢乐。

王卫国也被这热闹吸引,笑着走了过去。

在大家的起哄下,他也脱掉棉衣,下场试了试身手。

他部队出身,身手矫健,虽然工人们个个力气不小,但在技巧和反应上明显吃了亏。

王卫国接连放倒了几个好手,动作干净利落,引得围观众人连连喝彩,也赢得了工友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这种靠实力挣来的认同,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分量。

快到五点的时候,李怀德副厂长和刘星海教授到了。

李怀德一下车,就指挥通讯员从车上搬下来一大桶散装白酒,还有两大口袋的“大前门”香烟。

他笑着对迎上来的众人说:“同志们辛苦了!过年了,一点心意,大家分分,晚上热闹热闹!”

通讯员提着大口袋,挨个给每人发烟,这年头,烟酒都是紧俏货,厂长的这份心意,显得格外实在。

分发完烟酒,李怀德和刘星海在同学们的陪同下,来到了实践基地车间。

这里没有张灯结彩,自有一种庄严的氛围。

在车间中央的工作台前,赵老师代表课题组,向李怀德和刘星海展示了那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掐丝珐琅”强电电路板。

在明亮的灯光下,深灰色的陶瓷基板,紫红色蜿蜒的铜线,以及覆盖其上、泛着淡青色光泽的玻璃釉质,都清晰地呈现在两位领导面前。

李师兄激动地汇报了这块电路板通过的各项严苛测试——载流、温升、绝缘强度,以及在真实生产线上替代部分旧继电器的成功运行。

李怀德仔细听着,拿起那块巴掌大小的电路板,入手微沉,触感温润,他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喜:“好!太好了!这就是咱们的‘工业珐琅’!是在封锁下闯出来的一条路!同志们,你们立了大功了!”

刘星海教授也频频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思路决定出路。这块板子,证明了我们自力更生的道路是走得通的,而且可以走得很好。”

紧接着,赵老师又汇报了团队关于解决电路板批量生产难题的新思路——“压胚-原位还原烧结”工艺方案。

他简要阐述了将陶瓷粉、氧化铜与碳粉混合轧制成型,再通过气氛保护烧结一次性完成基板与电路成型的构想。

刘教授沉吟片刻,肯定道:“这个思路很有创新性,将材料制备与成型工艺巧妙结合,一旦成功,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一致性。虽然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攻克,但方向是正确的,值得全力投入!”

李怀德当即拍板:“需要什么物资、设备,尽管列清单!厂里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料给料!必须尽快把这条生产线搞出来!”

赵老师趁机提出,希望能邀请清华大学材料系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共同攻克陶瓷配方、粉末制备、烧结曲线优化等核心材料问题。

刘星海教授爽快答应:“没问题!开学后我亲自去材料系协调。”

最后,李怀德通报了一个好消息:“跟鞍钢那边对接过了,基本谈妥。他们答应了我们提出的绝大部分支援物资清单,包括那些特种钢材、高精度轴承和紧缺的电气元件!如果顺利,他们派出的技术交流团队,春节后一周左右就能到。”

这个消息如同在车间里投入了一颗振奋弹!所有人都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那份清单他们可是下了狠心列的,许多都是平日里求之不得的“宝贝”。

鞍钢如此“爽快”,固然有其“共和国长子”的气度,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阳谋”策略发挥了作用,让对方不得不有所表示。

“太好了!有了这批物资,咱们很多卡脖子的环节都能打通了!”

“那台进口示波器终于有望了!”

李怀德又勉励了大家几句,便离开了车间,他们还要去厂部和其他地方看看。

送走领导,课题组的成员们又一起来到那条作为测试平台的老旧生产线旁。

第二、第四子系统已经安装就位,虽然只是验证版,与老旧的线体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方向。

第五子系统“全生产线集中监控与协同控制系统”的框架正在陆续搭建,一些新的线缆和传感器已经布设。

刘教授和大家仔细检查着设备的状况,讨论着下一步联调可能遇到的问题。

天色渐暗,厂区里的路灯次第亮起。

陈婶、陈雪茹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念青,和小雨水一起,来到了食堂。

小雨水一进门,就被食堂里喜庆的布置和热闹的人群吸引,大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

则挽起袖子,熟络地走进厨房区域,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很快,食堂里飘荡起愈发诱人的饭菜香气。

红烧肉的浓油赤酱、糖醋鱼的酸甜、炖鸡的鲜香、还有各种炒菜的锅气……交织在一起,勾动着每个人的味蕾。

晚上六点整,除夕联欢晚宴正式开场!

食堂里灯火通明,二十多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

留厂的职工、联合课题组的全体师生、厂里部分值班的领导,以及像吕辰一家这样的“家属”,济济一堂,足有一百来人,场面热闹而温馨。

李怀德副厂长首先站起来致祝酒词,他声音洪亮,充满了激情:“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送别硕果累累的1960年,迎接充满希望的1961年!过去的一年,是我们红星轧钢厂与清华大学精诚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业自动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今夜,让我们暂时放下工作的疲惫,尽情享受这团聚的欢乐,为了我们共同的奋斗,为了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干杯!”

“干杯!”

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中的酒杯或茶缸,无论是醇烈的白酒,还是甘甜汽水,亦或是清茶白水,此刻都饱含着同样真挚的情感,碰撞出欢快的声响。

晚宴正式开始!何雨柱和他的炊事班团队,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道道硬菜、特色菜轮番上桌:色泽红亮、入口即化的红烧肉;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的松鼠鳜鱼;用料扎实、鲜香扑鼻的猪肉白菜炖粉条;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酱肘子;金黄酥脆、肉汁饱满的炸酥肉;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清蒸鱼、“团团圆圆”的四喜丸子、“勤勤恳恳”的酱香鸡……琳琅满目,香气四溢。

学生们大多家境普通,何曾见过如此丰盛的宴席?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赞不绝口。

工人们也纷纷感慨,今年这食堂的年夜饭,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硬核、都要美味。

气氛越来越热烈,不知是谁先起了个头,清华的同学们开始表演节目。

有合唱歌曲《我的祖国》,声音洪亮,情感真挚;有朗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还有表演滑稽小品,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工人们也不甘示弱,扯开嗓子唱起了铿锵有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有老师傅表演了快板书,说的是厂里的新鲜事,幽默诙谐,引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吕辰和213宿舍的兄弟们坐在一起,汪传志、陈志国、任长空、吴国华,还有沉稳的王卫国,大家互相夹菜,举杯共饮,回忆着过去一年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畅想着来年“全流程自动化”项目全面成功的景象,豪情满怀。

何雨柱忙完了厨房的活,也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加入到兄弟们的行列中。

他由衷地说:“兄弟们,看着你们搞出这么多名堂,表哥我这心里,真替你们高兴!来,哥敬你们一杯!”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温暖的食堂仿佛隔绝了外界的严寒,成为了一个充满希望、情谊和力量的港湾。

当十二点即将来临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共同举杯,迎接1961年的到来。

“新年快乐!”

“为国家建设,干杯!”

“为‘全流程自动化’,干杯!”

热烈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食堂的屋顶。

窗外,不知何时,悄然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它们无声地落在厂区的屋顶、道路上,仿佛在为这片奋斗的热土覆盖上洁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