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加法与减法(2 / 2)

“釉料是个关键,得找那种绝缘性能好、膨胀系数和陶瓷、铜线匹配,又能经得住反复烧制不裂的。”

“烧结的温度曲线也得摸索,既要让釉料熔融附着牢固,又不能温度太高把铜线给熔了或者氧化得太厉害……”

“我们可以先做小块的实验板,测试绝缘强度、载流能力和热稳定性!”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伴随着数个解决方案的碰撞。

思维的壁垒被打破,学科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

搞机械的开始关心釉料的配方,学电机的在讨论陶瓷的烧结工艺,研究精仪的则在思考如何确保铜丝掐贴的精度和一致性。

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思考,本身就充满了创新的活力。

当话题再次回到控制逻辑本身时,一位师兄若有所思地说:“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些复杂的继电器逻辑,都用这种‘掐丝电路板’实现了,那这板子本身,其实就是一张立体的、可触摸的‘梯形图’啊!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固化在这铜线和釉料之中了。”

“没错!”钱师姐兴奋地接口,“这相当于把抽象的时序逻辑,投射到了一个坚固、直观的物理平面上!对于理解和教学,也大有裨益!”

吴国华补充道:“而且,这种模块化的思路,可以让我们把整个庞大的控制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明确的‘掐丝电路板’。这对于未来的维护、升级,甚至是功能复制,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个愿景,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卡车终于驶入了红星轧钢厂,在实践基地前停下。

刘星海教授和李怀德,竟然都等在了那里。

看到两辆卡车满载而归,以及学生们兴奋的脸庞,两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好家伙!你们这是把铁路局的家底都给搬来了?”李怀德看着成麻袋的元器件、成捆的铜板、还有那些苏式控制柜、进口轴承,忍不住惊叹,“这可都是有钱也难买的好东西啊!”

刘星海教授更关注技术本身,他随手拿起一个继电器看了看型号,又摸了摸那光滑的镀铜板:“不错,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材料,你们这趟,收获远超预期。”

这时,迫不及待的吴国华和几位电机系同学,立刻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将卡车上关于电路板构想的讨论,尤其是吕辰提出的“掐丝珐琅”式强电电路板方案,向刘教授做了汇报。

刘星海教授听得极为认真,不时追问几个技术细节。

当听到吕辰如何从“减法”的缺陷引出“加法”的思路,并巧妙借鉴传统工艺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激赏的光芒。

“好!非常好!”刘教授赞叹,“困则思变,能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解决现代工业难题,这正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吕辰,你这个‘掐丝电路板’的构想,立足现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清晰,方案可行!我认为,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这次全流程自动化项目,在强电控制部分的一个重点攻关方向!”

他当场拍板:“赵老师,你带领机电系的同学们,还有国华,立刻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掐丝电路板’的工艺研究和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设备,直接打报告,我批!尽快拿出可靠的样品和工艺规范!”

“是!刘教授!”众人异口同声,干劲十足。

然而,刘星海教授的思维并未仅仅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上。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那些镀铜板和晶体管,语气变得深沉:“你们提出的‘掐丝’方案,基于现有条件,非常务实,我高度肯定。但是,同学们,我们搞科研,不能只盯着脚下,还要抬头看路。”

他拿起一块镀铜板,轻轻摩挲着:“在镀铜板上做‘减法’,用腐蚀工艺制作印刷电路,这条路,绝非没有前途。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代表了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学生们都安静下来,聆听着教授的讲解。

“为什么?”刘教授自问自答,“因为‘掐丝’是手工业,‘蚀刻’是工业化!手工业注定效率低、成本高、一致性难以保证,难以大规模普及。而腐蚀法,一旦工艺成熟,可以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这才是工业时代该有的节奏和规模!”

他指着那些小小的晶体管:“制约‘减法’工艺应用的,是元件和环境。继电器是强电元凶,那我们能不能避开它?你们看这些晶体管,它们工作在弱电领域,电压低、电流小,几乎没有电弧干扰。如果我们用晶体管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功能,或者至少用晶体管电路来做继电器的前置驱动和信号处理单元,那么,蚀刻法制作的、线条精细的镀铜板电路,不就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吗?”

他看着学生们:“晶体管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它的体积小、功耗低、开关速度快、寿命长,优势极其明显。虽然目前成本还比较高,性能也不如继电器可靠,但这是新生事物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我敢断言,未来的自动控制,必然是晶体管的天下,甚至是更先进的集成电路的天下!到那时,这种高密度、低成本的印刷电路板,就是它们最好的载体和舞台!”

刘教授的话,如同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所以,我鼓励你们,”刘教授的声音充满力量,“在全力攻关‘掐丝电路板’,确保项目成功的同时,不妨另外组织一个小课题组,就以这些镀铜板和晶体管为基础,大胆尝试‘减法’印刷电路工艺,从最简单的晶体管逻辑门、触发器电路做起,探索弱电控制单元的实现可能。哪怕暂时用不到我们现在的项目里,这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技术预研和人才储备!”

这番高瞻远瞩的讲话,让所有人都心潮起伏。

吕辰深深点头,他明白刘教授的良苦用心。

既要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卡脖子”难题;又要仰望星空,为未来的技术变革埋下种子。

李怀德也听出了门道,他虽然更关心能立刻见效的“掐丝”方案,但对刘教授提到的“未来趋势”和“技术储备”也深以为然,当即表示:“刘教授说得对!厂里也支持!需要什么晶体管、元件,我想办法去协调!咱们轧钢厂,不能光埋头生产,也得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

寒风更冽,白雪翻飞。但实践基地的仓库里,却人声鼎沸。

一边,是王卫国、汪传志等人,热火朝天地分类、清点、搬运着如山般的物资,如同在打理一场前所未有的丰收。

另一边,以吴国华和电机系同学为核心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地围在工作台前,开始比划、讨论,着手进行“掐丝电路板”的第一次尝试。

而在不远处,另外几个对晶体管感兴趣的同学,则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拿出万用表和一些简单的晶体管元件,对着几小块镀铜板,开始构思他们的“减法”电路实验。

知识的渴求,工业的积淀,与面向未来的远见,如同那即将在陶瓷板上蜿蜒的铜丝电路一般,紧密地交织、融合,孕育着通往未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无限可能。

这次“奉旨淘宝”,收获的远不止是满库的物资,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与视野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