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王卫国合上了手册,环视几位兄弟,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属于军人的坚毅神情:“同志们,这些课题都很好,也很实际。但是,”他话锋一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课题对于我们‘技术攻关小组’来说,挑战性似乎……不够了?”
他的话让其他五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王卫国继续道:“我们有成功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经验,有面对‘最后一公里’难题并战而胜之的韧性,有厂校两方面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现在,基地刚刚成立,需要树立一个更高、更难的标杆!我们不能总在熟悉的领域里打转,我们要打硬仗、啃硬骨头!要把咱们在分拣码垛项目中验证过的自动化理念,推向更核心、更前沿的生产环节!”
“卫国说得对!”吕辰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王卫国的意图,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我们不能满足于修修补补,我们要干,就干一波大的!要树立一个让整个轧钢厂,甚至让工业部都为之侧目的标杆项目!”
这股豪情瞬间感染了所有人。
“干大的!必须干大的!”汪传志摩拳擦掌。
“没错,我们不能停留在库房。”陈志国也重重点头。
吴国华和任长空虽然没说话,但眼中燃烧的斗志已经说明了一切。
六双眼睛再次投向那本课题手册,但目光已然不同。
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个的、孤立的课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大型板材车间那庞大、嘈杂、代表着工业力量核心的连续生产线。
“你们看,”吕辰的手指在手册上划动,最终停留在那几个描述板材车间瓶颈问题的简短语句上,“轧制、矫直、定尺、分拣……这些环节现在大多依赖人工和经验,效率低下,质量波动大。如果我们能……”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构想,开始在六人的脑海中同步孕育、清晰。
接下来的几天,213宿舍的灯光再次亮到深夜。
六兄弟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系里的资料室,查阅一切能找到的关于板材轧制工艺、矫直机原理、飞剪定尺技术、生产线协同控制的国内外资料。
他们反复讨论,激烈争辩,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
最终,一个庞大便携式的课题构想逐渐成型。
他们决定,不自选手册上现有的任何一个课题,而是要自行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极具挑战性的巨型课题。
《基于生产线协同的板材轧制-矫直-定尺-分拣全流程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示范》
这个课题的名字长得吓人,其内涵更是野心勃勃。
它旨在对板材车间的核心生产流程进行一次彻底的自动化改造探索,将他们在分拣码垛系统中验证的理念,应用到温度更高、速度更快、精度要求更严苛的主生产线上。
吕辰执笔,将课题的核心内容拆解为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子系统:
第一子系统:轧制线自动供料与对中系统。
这是流程的起点,也是最危险、最考验耐高温设计的环节。需要研究如何将高达上千度的红热钢坯,从加热炉出口自动、精准、安全地送入第一架轧机。这涉及到耐高温材料的推钢机或步进梁的设计,以及能在强光、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的光学或机械对中检测系统。是机械传动、高温防护和精准定位控制的极限挑战。
第二子系统:在线自动矫直与平整系统。
轧制后的板材由于内部应力会产生弯曲、翘曲,必须经过矫直才能达到平直度要求。需要研究高刚度、高精度的矫直机结构与辊系配置,并集成在线厚度检测仪,实时反馈调整矫直参数。这可以说是对他们之前解决的“码垛整齐度”问题的前置化和高端化,对机械结构设计和检测反馈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子系统:飞剪定尺系统。
这是整个流程中速度与精度要求最高的部分,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板材在传送辊道上高速运动(速度可能达到每分钟上百米),需要根据订单要求,动态测量长度,并在运动中进行精准剪切。这涉及到高速测速、精准时序控制、飞剪机械动力学分析、刀片间隙与磨损补偿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技术难题,是对时序控制、传感器动态响应和机械执行机构灵敏度的终极考验。
第四子系统:成品板材自动喷码与分级系统。
剪切后的板材需要立即进行标识和分类。需要设计能在钢板表面快速、清晰喷涂编号、规格、生产批次等信息的自动喷码装置,并集成初步的质量检测(如表面缺陷视觉识别、平直度复检等),根据检测结果自动将板材引导至合格区、待检区或次品区。这相当于将“仓库管理系统”中货位编码和分类的理念,直接迁移到生产线的末端。
第五子系统:全生产线集中监控与协同控制系统。
这是整个自动化示范线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挑战在于如何用多个继电器控制柜(甚至考虑引入更先进的电子管逻辑元件)协同工作,实现对各子系统的集中监控、流程联动、“一键启停”、故障急停与报警、以及关键生产数据的可视化(设想用大型信号灯板或简易图示面板)。吴国华在看到这个子系统的构想时,激动得双手发抖,认为这将是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在复杂工业流程中应用的集大成之作,是迈向真正“工业大脑”的关键一步。
当这份厚达二十多页,包含初步构想、技术难点分析、预期目标、初步经费预算(他们大胆地预估需要超过五千元,是单个课题经费的三到十倍)的《课题建议书》最终完成时,六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兴奋。
这个课题一旦提出,必将引起轰动。
无论是支持的、怀疑的、还是观望的,目光都会聚焦过来。
成功,他们将真正奠定自己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驱地位;失败,则可能让刚刚起步的实践基地和厂校合作蒙上阴影。
“兄弟们,”吕辰将那份沉甸甸的建议书放在桌上,目光扫过每一位战友,“前路艰险,可能比我们在库房里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要大十倍、百倍。你们,准备好了吗?”
王卫国啪地一个立正,虽未着军装,却军姿挺拔:“攻坚克难,舍我其谁!”
吴国华扶了扶眼镜,眼神坚定:“逻辑的高峰,就在眼前,必须攀登!”
汪传志咧嘴一笑:“怕个球!就跟这些铁疙瘩磕到底了!”
陈志国沉稳点头:“系统集成,方见真章。”
任长空用力握了握拳,声音不大却清晰:“俺,俺跟着大家干!”
六只手紧紧叠在一起。
第二天,吕辰和王卫国怀着忐忑而又决然的心情,将这份《课题建议书》分别递交给了系党总支周明书记、刘星海教授,以及红星轧钢厂的李怀德副厂长。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