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最后一公里(2 / 2)

他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这些看似细微末节的地方,恰恰是经验不足者最容易忽略的“魔鬼细节”。

钱工、孙工两位,也在刘教授精准的点拨下,渐渐变得凝重,继而转为信服。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清华教授的眼光确实毒辣,指出的问题都是要害。

刘教授随即提出了解决方案。

重新敷设高标准接地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工业标准。

所有信号线更换为双层屏蔽电缆,绝对禁止与动力线同槽或近距离平行敷设,交叉处必须垂直。

控制柜前端加装大功率稳压器和滤波器,应对电网波动。

对气路所有接口进行排查,采用更优质的密封件和螺纹锁固胶,关键气管加装防震套。

复核抓取机构设计,考虑增加辅助机械锁紧或更换抓取方式,并对气源增加在线监测和稳压装置。

刘教授用不容置疑的专业权威,平息了钱工、孙工最后的质疑。

“刘教授说得对,这些问题确实是基础,但也是关键。”钱工表态,“就按您说的方案整改,我们技术科配合。”

刘教授的到来,如同给项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不仅用专业知识扭转了技术困境,更用他的身份和威望,为吕辰他们重新赢得了厂方的信任。

末了,刘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记住,从理论图纸到稳定运行的设备,这‘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泥泞、最考验人的。会碰到实验室里想象不到的沟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质疑。但只要能沉住气,找准问题,一点点啃下来,迈过去,前面就是坦途!工程师的价值,正是在解决这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中体现的。”

大家纷纷纷纷拜服。

他特别赞扬了集成仓库管理系统的前瞻性:“将分拣搬运与信息管理结合,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管理模式的革新。这种自动化的系统思维,在我们当前的工业界是重大创举。你们要仔细记录整个过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最后要形成一份详实的实践报告和一套可供推广的《应用技术说明》,这比单纯让机器动起来,意义更大!”

这话一出来,钱工程师和孙工程师两眼一亮,立即表示全力配合,要亲自参与后期工作。

带着刘教授的指导和鼓励,团队重新投入战斗。

目标明确,方案清晰,士气高昂。

接地改造、线路重整、气路密封加固、稳压设备安装……一系列整改措施在钱工、孙工的积极配合下,高效推进。

牛大群师傅带着张涛、王成林,按照新的要求,一丝不苟地重新铺设电缆沟,制作接地极。

邹章元师傅和王玉书师傅则对气动系统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和加固。

钱工程师调来一个新的稳压柜,配合着吴国华、任长空进行接线和测试。

孙工程师加入汪传志和陈志国,着手研究抓取机构的改进方案。

吕辰和王卫国继续统筹协调,并开始着手撰写技术文档的框架。

汗水再次浸透工装,油污重新沾染双手,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重新燃起了火焰。

时间飞逝,转眼实践进入了最后一周。

经过紧锣密鼓的整改和分系统调试,机械、控制各个子系统终于达到了独立稳定运行的状态。

决定性的全系统自动联调,即将开始。

然而,就在胜利的曙光似乎触手可及时,那个工程领域中最为狡猾难缠的“幽灵”——“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次悄然浮现。

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运行流畅,机械手抓取、传送带运送、货位识别、码垛堆放,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

但偶尔,在连续运行数小时,或者处理特定序列的板材时,会出现令人抓狂的偶发性故障。

有时,是时序上的微小不同步。

机械手下降到位与传送带停止指令之间,存在几乎难以察觉的毫秒级延迟,导致板材在码放的最后瞬间发生轻微偏移,一垛原本应该整齐划一的钢板,最上面几块总是差之毫厘,显得参差不齐。

有时,则是更诡异的临界点故障。

系统可能在99%的情况下都完美无缺,但总有那么1%的概率,在无人预料到的时刻,某个传感器会误报信号,或者某个继电器会莫名抖动一下,导致整个流程中断。

更麻烦的是,这种故障无法稳定重现,如同幽灵般飘忽不定,让排查工作陷入僵局。

“又来了!刚才还好好的!”任长空盯着又一次因为莫名信号中断而停摆的系统,懊恼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连续几天针对这些“幽灵”问题的攻坚,效果甚微。

刚刚提升起来的士气,又开始被一种无力的烦躁感所侵蚀。

“这样不行!”吕辰召集了全体核心成员。

六位同学,两位工程师,三名老师傅,三名青工,集中在临时拼起的会议桌前开会。

“我们必须换个思路,系统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吕辰铺开系统信号流程图:“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站在整个系统的高度,绘制最详细的‘时序图’和‘信号流图’。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传感器的反馈、每一个继电器的吸合与释放,在所有可能工况下的时间关系和数据流向,都精确地标注出来。我们要找出隐藏在复杂交互中的‘时间幽灵’。”

孙工程师补充道:“对,尤其是机械手与传送带、检测平台与分拣机构之间的接口时序,要重点分析。可能需要引入微延时调整电路,或者优化控制逻辑的判断条件。”

任长空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一些树状的分支图:“我觉得,可以试试‘故障树分析’。就是把每次出现的偶发故障,都当作树顶的事件,然后往下层层推导,列出所有可能导致这个故障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再设计专门的实验,去逐个验证和复现。比如那次传感器误报,我们可以模拟电压波动、人为制造电磁干扰、甚至轻轻敲击传感器本体,看看能不能复现。虽然麻烦,但也许能抓住那1%的狐狸尾巴。”

他的想法,体现了一种更高阶的、系统化的工程排查思维,让钱工和孙工都微微侧目。

钱工程师沉声道:“吕辰和长空同学的想法,都有道理。但我必须强调一点,对于一个工业系统而言,‘一个不能稳定运行的系统,其价值为零’。我们必须找到并根治这个‘万一’。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质量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

他沉吟片刻:“我建议,在你们进行系统分析和故障复现的同时,对所有关键元器件,尤其是那些动作频繁的继电器、传感器接口、气动阀,进行一次彻底的质量筛查和冗余加固。”

孙工程师接口道:“有道理,我也认为,对关键控制点,可以考虑增加并联继电器;对重要传感器信号,增加硬件滤波电路。我们得用最笨但最可靠的方法,把故障率降到最低!”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系统逻辑、故障排查到质量可靠性,提出了三条清晰且互补的解决路径。

“好!”吕辰眼中光芒闪动,“就按这个思路!我们分三组:孙工、我、国华、传志负责系统时序分析和逻辑优化;钱工和卫国、长空、志国,负责故障树分析和实验复现;牛师傅、邹师傅、王师傅,你们经验丰富,负责带领成林、彦旭、张涛他们,对关键部件进行质量筛查和可靠性加固!我们齐头并进,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会议结束,众人再无异议,立刻按照新的分工,投入到新一轮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库房内,协同攻坚的热烈气氛再次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