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春寒料峭,清华大学早已开学,忙碌的学习之余,一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热潮在校园内涌动。
为响应上级“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号召,学校决定组织机械系、电机系等工科学生,分批进入校办工厂或合作单位,参与“技术革新、提高产能”运动。
这是“大办工厂”的时代常态。
机械制造系5803班的动员会上,导员站在讲台前,语气激昂地阐述着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同学们,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更需要我们能将所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下到工厂去,到生产一线去,了解真实的工业现状,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这才是我们清华学子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
台下,学子们群情振奋,纷纷举手报名。
对于长期泡在课堂和图书馆的学生来说,能亲身进入工厂,触摸生产机器,参与热火朝天的生产,无疑充满了吸引力。
“明斋”213宿舍的六兄弟自然不甘人后。
在王卫国的提议下,六人一合计,当即决定组成一个“技术攻关小组”集体报名。
“咱们六个,来自五湖四海,性格特长也各异,正好互补!”
王卫国信心满满,“到了工厂,咱们拧成一股绳,非得干出点成绩来不可!”
任长空也用力点头:“对,俺们要好好向工人老师傅学习。”
吴国华分析道:“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验证我们课堂所学,也能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汪传志嘿嘿一笑:“工厂我熟,兄弟从小就在工厂长大,这次实践没说的,干活咱不怕!说不定还能整出点新花样!”
陈志国也默默表示了同意。
吕辰看着斗志昂扬的室友们,也是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进来。
他知道,这次实践对他而言,意义更为特殊。
报名结束后,他们的“技术攻关小组”被分配到红星机械配件厂。
该厂在北京东郊,离红星轧钢厂不远,原本是红星轧钢厂的配件车间,响应“大办工厂”号召,才独立出来办了分厂,行政和技术上受红星轧钢厂领导,两家工厂还有合作关系。
这让吕辰有一种奇妙的亲切感,仿佛即将踏入一个与自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领域。
出发前夜,吕辰回到家里,跟家人说了要下厂实践的事。
何雨柱一听是去红星机械配件厂,拍了拍吕辰的肩膀:“嘿!那地方是我们的分厂,他们那个食堂的大锅菜,啧啧,跟我们一食堂没法比!你在那儿要是吃不惯,就跟哥说,我想法子给你捎点吃的!”
陈雪茹则细心叮嘱:“小辰,工厂里机器多,一定要注意安全!听说都是铁疙瘩,碰着磕着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雨水眨着大眼睛:“表哥,那个厂我们去参观过,他们都是旧机器!”
陈婶忙着给吕辰收拾行李,嘴里念叨着:“多带两件厚实衣服,车间里阴冷,别冻着了。暖水壶带上,干活累了喝口热水……”
第二天,吕辰和室友们背着行李,怀着兴奋与期待,登上了学校安排的大卡车。
驶出清华园,一路颠簸,朝着红星机械配件厂驶去。
红星机械配件厂规模不大,厂区的房子倒是新建不久,红色的砖墙上刷着崭新的标语。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黑烟,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削液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
保卫查过证件后,将一行人带到了厂部办公楼。
技术股的管衡股长是一个四十多岁、身材微胖的中年人,他接待了“技术攻关小组”。
管股长挂着程式化的笑容,说话慢条斯理:“欢迎啊,清华的高材生们!你们能来我们厂参加实践,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嘛!”
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厂里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呢,我们厂条件有限,生产线也比较老旧,恐怕要让你们这些‘天之骄子’受委屈了。”
这话听着客气,却隐隐带着疏离和不看好。
欢迎宴设在厂里的小食堂,说是宴请,其实也就是比工人伙食多了一个荤菜。
席间,管股长和作陪的几个厂干部,话题多是围绕厂里的“光荣使命”和“面临的困难”打转。
对于学生们具体能做什么,并不抱太大期望,安排之意多于请教之心。
饭后,管股长让办事员给六人安排了宿舍,在厂里的库房角落,大通铺,条件简陋,但还算干净。
接着,管股长又领着他们去了轴承生产车间。
车间主任姓牛,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师傅,手上满是老茧和油污。
管股长简单交代了几句,便把吕辰他们“移交”给了牛主任。
“牛师傅,这几位是清华来的学生,接下来一段时间就在你们车间实践了。你给安排一下,注意安全。”
说完,便背着手走了。
牛主任上下打量了吕辰他们几眼,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他随手招来一个年轻工人:“小马,你带他们去熟悉一下环境,找个地方待着,别乱动机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