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娄振华归来(2 / 2)

这种变化,让阅人无数的娄振华心中暗暗称奇,也更加确信自己当初没有看错人。

“小辰,”娄振华声音温和而关切,“这次出去时间不短,家里多亏有你照应。令柔在信里都说了,你常去陪伴,晓娥也多得你开解和鼓励,她们母女能过得这么踏实,我心里很感激。”他话语真诚,透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吕辰的认可。

吕辰微微欠身:“娄叔叔您言重了,谭阿姨和晓娥就也是我的家人,相互照顾是应该的,倒是您,在外奔波,辛苦了。”

娄振华摆摆手,掏出一只烟点上,身子向后靠了靠,开始进入正题:“这次出去,感触颇深。香港那个地方,真是光怪陆离,和我们这里完全是两个世界。”

他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慨:“那里是自由港,资本流动几乎不受限制,商场、码头日夜不息,繁华得令人眼花缭乱。只要有钱,几乎能买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品。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地起,霓虹灯亮得晃眼。”

他描述着香港的经济活力,与内地计划经济的模式和当前物资短缺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随即,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但这种繁荣背后,是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是资本的无序和逐利本性。贫富差距极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并不少见。在那里,更能体会到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不易和必要。”

他深吸了一口烟,继续道:“在那里,也能听到更多外面的声音。广播、报纸,信息驳杂。”

他含蓄地指了指方向:“比如北边,老大哥表面上还是一片兄弟情深,但仔细听,高层之间似乎已经有了些不易察觉的杂音,未来的关系,难说。”

他又提到西方世界:“对我们是又封锁,又想试探着做点生意,尤其是民间贸易,一直没完全断过。总之,那里是个窗口,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也更容易让人迷失。”

吕辰静静地听着,娄振华这些话并非闲聊,而是在为他打开一扇观察外界的窗,也是在铺垫更深层次的内容。

果然,娄振华放下茶杯,神色变得郑重起来:“我这次去,是领了组织的任务,利用我娄家过去在香港的一些人脉,想办法筹措一些急需的、不太容易买到的物资。比如一些特殊型号的钢材、精密仪器的零部件,还有国内紧缺的药品。同时,也了解一下国际市场的动态,看看有没有可能为将来开展对外贸易做些准备。”

他顿了顿,强调道,“这是为国家建设出力,是我这个‘红色资本家’应尽的本分。”

说到这里,他声音压低了些,推心置腹道:“晓娥的两个哥哥,还算争气,加上我娄家那些老伙计,在那边也打下一些基础。”

他顿了顿:“这次我南下,按照当初你我定下的策略,初步理顺了那边的产业。我们趁着地价还算合适,收购了不少位置不错的旧楼,也新建了一批房子,主要做租赁生意。这块业务现金流比较稳定,管理上也建立了可靠的制度。说起来,也算是给家里留了条后路。”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吕辰一眼,“老话讲,狡兔三窟,有备无患。但无论走到哪里,我娄家的根,始终是在北京的。这一点,我心里很清楚。”

这番话,既交代了他在香港的明暗两条线,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未来的隐忧和对家族的安排,显示出他深谋远虑的一面。

吕辰沉吟片刻,神色变得严肃,说道:“娄叔叔,您看得远。说到有备无患,有件事,我和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一些实地观察,都有个不太好的推测。我们担心,北方的干旱,可能还会持续,甚至更严重。明年的年景,恐怕不容乐观。”

娄振华闻言,立即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锐芒,他显然对此极为重视:“小辰,你和这位教授的判断,恐怕是对的。不瞒你说,我在南方时,也隐约听到一些关于气候异常的风声,只是没有你们这么具体的依据。若真如此……”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压得更低:“粮食,将是天大的事!”

说完就陷入了沉默了,吕辰赶紧起身去泡了一壶滇红茶。

娄振华一连抽了两支烟,他直视着吕辰的眼睛,提出了一个极其关键且大胆的议题:“若情况真如你和马教授所料,我在香港,或可设法联络一些爱国商人朋友,看看能否以民间贸易等形式,秘密筹措一批粮食,想办法运进来,捐赠给国家,以解燃眉之急。你觉得……,此事可行性与风险如何?”

这种政治嗅觉,这种魄力和格局,真不愧是‘娄半城’!吕辰感叹,娄振华这种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深深震动。

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即回应,语气坚定:“娄叔叔,此事功德无量!我认为完全可行,而且应该立刻着手去办!这不仅仅是雪中送炭,这是挽救无数生命、稳定社会大局的义举!风险固然有,但计划周密、渠道可靠,再加上香港的特殊地位,成功可能性很大。这件事,应该往大了去做,做好了,不仅是积德行善,更能福泽数代子孙!国家和人民绝不会忘记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吕辰的反应和态度,让娄振华十分满意。

他点了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更踏实了,此事需从长计议,但要尽快启动,我会抓紧去办。”

谈完这件关乎民生大局的紧迫之事,娄振华脸色稍缓,话题又转向了严峻的国内形势。

他用提醒晚辈的口吻说道:“小辰,你们兄妹这几年,步子迈得很快,得了不少荣誉,也积累了些人脉。这是好事,说明你们能干、上进。”

他话锋一转:“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啊。我观接下来的年头,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恐怕不是一味猛冲猛打的时候了。有时候,需要懂得‘藏锋’的道理。”

这话已是相当直白的提醒,吕辰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压抑,但作为后世之人,又怎么不明白。

不待吕辰回答,他接着抛出了一个更尖锐,也更现实的问题:“小辰,依你看,像我们娄家这样成分特殊的家庭,还有你这样与娄家关系紧密、本身又比较突出的青年,在未来可能的风浪中,该如何既能继续为国家出力,又能尽可能地保全自身?”

吕辰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将自己的思考和打算坦诚相告:“娄叔叔,您的提醒很重要。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立足于本职,扎扎实实做事。像我和晓娥,就应该安心完成学业,将来在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立足的根本。”

“其次,要更加注意言行,低调谨慎,避免授人以柄。荣誉是动力,但不能成为包袱。与人交往,保持真诚,但也要注意分寸。”

“再者,就是未雨绸缪,做好万一的准备,有里有剑不用、和手里无剑是完全不同的。练好面对风浪的本领,再不济也要有全身而退的底气。那么,无论外界风雨如何,我们都可以保持对国家的信念和忠诚始终不变,永远有选择站在胜利一方的本事。”

娄振华听得非常认真,吕辰的回答,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智慧。

娄振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慨道:“晓娥眼光独到,小辰,你之才具,确非池中之物。你眼光长远,思虑周密,更难得的是有家国情怀,又不失灵活变通。我娄家未来,晓娥的幸福和安全,看来很大程度上,真的要倚重你了。”

吕辰心中感动,郑重回应:“娄叔叔过誉,我与晓娥心心相印,保护好她是我最重要的使命,京城的路或许不平坦,但我有底气保她安宁。”

顿了顿,吕辰坚定的道:“我是烈属,这层身份,只要不行差踏错,保护家人足够,我已经决定不走政途,不涉足政治斗争。”

娄振华点头道:“聪明,古人言‘三代人出一个贵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熬过新国家、新制度带来的阵痛,不断积累,下一代未尝不可再出弄潮之人!”

书房内的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两人再次走出书房时,面色已恢复平静。

阳光正好,谭令柔和娄晓娥正抱着小念青,和陈雪茹、陈婶、小雨水说着笑着,其乐融融,何雨柱和张叔在厨房忙活,一脸温暖与轻松,与书房里的深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