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白杨村调研(2 / 2)

“刘村长,你来看这里。”马教授的声音很快响起,带着一丝严肃,“表面土层是湿的,但你看这苗子的根系,扎得不深,说明底下还是缺水。你们现在灌溉频率怎么样?”

刘根生和两名学生赶紧凑过去:“教授,现在是一天早晚两次,挑水浇。河里的水眼看就不行了,不敢多浇啊。”

马教授点点头,又指着西红柿苗的一片叶子背面:“还有这个,你看,已经有红蜘蛛的迹象了。旱天棚内通风若跟不上,温度高,这种螨虫爆发起来非常快。”

两名学生和吕辰立刻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同时不忘给旁边的妇女代表翻译:“婶子,教授说这叫红蜘蛛,是害虫,得赶紧配药水打。还有,咱这棚中午得太热的时候,得把那边通风口再开大点,不然苗子要烤坏了。”

那位妇女连连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记下了记下了,回头就弄!”

接着,马教授又指出了几个问题:部分棚室通风口设计不合理,中午温度过高;有些幼苗密度过大,需要间苗;土壤因为反复浅灌,有轻微的板结和盐渍化迹象。

吕辰和两名农学院的学生紧跟在教授身边,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课堂上绝对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同时飞快地记录,并确保村里的干部和妇女代表都能听懂要领,他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

李怀德主任听着技术细节,脸上的笑容渐渐被凝重取代,他更关心的是结果:“教授,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吗?不影响最后收成吧?”

马教授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技术上好解决,但关键还是水。走,我们去看看水源。”

水源,是所有人最关心,也最担心的问题。

众人离开暖棚,走向不远处的潮河,越靠近河边,气氛越发凝重。

曾经水流丰沛的潮河,如今河床大面积裸露,龟裂的泥土块晒得发白,只有在河床最中心,还有一股浑浊的细流在缓慢流淌,几近断流。

一台抽水机搁浅在河边,管子无力地伸向那可怜的水流。

刘根生声音沉重:“主任,教授,这就是最大的难处。这台抽水机,现在一天只能工作小半天,抽上来的水根本不够九十个大棚用。妇女们现在主要靠挑水补灌,累垮了也浇不透。眼看着这最后一点水也要没了……”

景象触目惊心,李怀德主任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水,说什么都白搭!”

马教授蹲在河边,抓起一把河沙,任由沙粒从指缝间流下,语气无比肯定:“必须立刻启动备用水源方案。打深井!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要立刻推广滴灌技术,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不能再大水漫灌了!”

“打深井?”刘根生眼中燃起一丝希望,但旋即又被现实压垮,“教授,我们也想过。可打深井要专门的设备,要技术员,我们村,男劳力都在密云水库工地上,剩下的老弱妇孺,哪有这个能力?而且这年头,设备也难找啊……”

现场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风声呼呼作响。

李怀德主任猛地一挥手,打破了沉默:“设备和技术人员,我来想办法!我回厂里就打报告,就以‘工农互助,支援农业’的名义申请!咱们轧钢厂这点能力还是有的!”他看向马教授,“老马,这打井的技术支持和选址,可得您来把关。”

马教授毫不犹豫:“义不容辞!这是救命的水,一刻也不能耽误。”

李怀德又看向两名学生:“两位同学,请你们配合马教授,把那个滴灌的技术要点,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整理出来,画成图也行,尽快给村里讲授!”

“是!主任您放心!”两名学生立刻应下。

刘根生激动地搓着手,连声道谢:“哎呀!太感谢了!太感谢李主任!马教授!还有两名同学!这可真是救了命了!”

接下来,在基地旁一个简陋的窝棚里,一场现场办公会立刻召开。没有桌子,大家就搬来砖头石块坐着。

刘根生详细汇报了村里的实际困难:人力极度短缺,壮劳力全在水库;妇女劳动强度已达极限,缺乏技术指导。

马教授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打深井的选址建议、简易滴灌的制作方法,利用瓦罐、竹管等、针对红蜘蛛的农药配制比例、通风和间苗的具体操作规范。

李怀德主任现场拍板:轧钢厂负责协调打井设备和技术人员;尽快送来一批劳保用品和急需的柴油;食堂可以优先考虑收购白杨村符合标准的蔬菜,价格上给予一定倾斜。

吕辰和两名农学院同学的任务也被明确:作为北京与白杨村之间的“联络员”和“技术翻译”,负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解释工作。

最终,三方达成了共识:单位提供物资设备支持,农学院提供技术保障,村子负责组织人力落实。一个应对旱情、保住蔬菜基地的紧急行动计划初步形成。

会议结束,已近中午,刘根生想留饭,但李怀德和马教授都婉拒了。他们心系工作,要立刻赶回去落实各项事宜。

告别时,吕辰拉着刘根生粗糙的手:“根生叔,你们辛苦了!我回去就办李主任和教授交代的事,一有消息马上写信回来!大家一定保重身体!”

刘根生眼圈有些发红,重重地回握:“好孩子!叔知道!放心!有领导和大教授支持,有你在北京盯着,咱白杨村的老少娘们儿,就算拼了命,也要把这菜种出来!”

吉普车启动,缓缓驶离。吕辰透过满是尘土的后车窗,看到村长和乡亲们依旧站在风沙中用力挥手,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韧。

回程的路上,车内气氛比来时更加沉默,但也更加务实。希望的微光已然点亮,但前路的艰难谁都清楚。

李怀德主任揉着额头,闭目养神,显然在思考如何尽快落实打井设备。马教授则对吕辰叮嘱道:“小吕,你也去你们学校的图书馆,帮我查一下关于旱地红蜘蛛最新的防治论文资料,看看有没有更高效低毒的方法。”

“您放心教授,我明天一早就去!”吕辰郑重地答应,他低头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那上面不再只是文字和图表,更承载着白杨村乡亲们的期盼和汗水。

他脸上的稚气和迷茫已被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责任感。

这次调研,将他从清华园的书斋和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猛地拉回了严峻的现实。

它击碎了一些天真的幻想,却也赋予了他无比清晰的行动目标和方向。

他的背后,是轧钢厂李怀德的期望,是马教授的嘱托,更是白杨村在旱魃肆虐中艰难求生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