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创作(2 / 2)

这如果还不往死里抄,对得起上辈子买掉的会员?

他不再犹豫,立刻伏案疾书。钢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他回忆着李云龙那句标志性的开场白,笔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民国二十九年,二月的晋西北,寒风料峭,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新一团刚在俞家岭扎下营盘,连口热乎饭还没扒拉进嘴,就被坂田联队这只恶狼给死死咬住了尾巴。炮弹跟不要钱似的砸过来……”

写到这里,吕辰停下笔,微微皱眉。现在是1953年,简体字改革尚未全面铺开,出版物和正式书写多用繁体字。而他脑子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基于他前世习惯的简体字思维。

“啧,差点忘了这茬。”他拿起旁边一本陈老师留下的旧书,翻看里面的字体。果然是竖排繁体。他需要适应。

他重新拿起笔,努力回忆着繁体的写法,将刚才写的简体部分,一个字一个字地誊写到新的稿纸上,改成了竖排繁体:民国二十九年,二月的晋西北,寒风料峭,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新一团刚在俞家岭紮下营盘,连口热乎饭还没扒拉进嘴,就被坂田联队这只恶狼给死死咬住了尾巴。炮弹跟不要钱似的砸过来……

虽然速度慢了些,但“穿越长脑子”带来的清晰画面和流畅叙述感并未消失,只是多了一道“翻译”成繁体竖排的工序。吕辰适应得很快,笔下渐渐流畅起来。李云龙的狡黠、张大彪的勇猛、坂田的骄横,战场上的惨烈与热血,都随着他钢笔的舞动,跃然纸上。

窗外的月色悄悄偏移。书房里,煤油灯的火苗稳定地燃烧着,沙沙的书写声成了唯一的旋律。此刻的吕辰,仿佛化身为一台高效的人形打字机,将前世荧幕上的烽火硝烟,以最契合这个时代的方式,一字一句地写进稿纸里。

这条“明路”算是找到了,抄书之路,自此常驻书房。

连续两个星期,吕辰都在书房度过,早饭、晚饭有表哥何雨柱做好,又有丰泽园的饭盒打底,中午或下碗面、或带着雨水出去吃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吕辰定做的大藤椅也被周师傅送了过来,早上抄三个小时,下午又抄三个小时,晚上再抄三个小时,进度飞快。

这天中午,吕辰躺在椅子上,意识沉入空间,三个月前种植的那批蔬菜都已经全部采摘完毕,昨天已经给丰泽园送了去,只留下一点自用。前几天又去买了一批种子,种了三亩地,现在刚刚发芽,看来得等一些日子了。

稻米、玉米、小麦已经成熟,吕辰用意识进行了收割、留种、脱粒,然堆放在山壁上的仓库里。差不多收获了400来斤稻谷、350斤玉米粒、500斤不到的小麦。

第一次种植,受限于种子不足,农场空间有田地只种了一小半,产出有限。

现在,农场空间里引入了牲口和家禽,吕辰决定把土地重新分配,全部利用好。

种植蔬菜的三亩地不动,尽可能丰富类型。

把稻田扩大到三亩,当前种植的是白杨村的稻种,白杨村位于潮河区域,种的是滦平八里香。再找时间去海淀看看买点京西稻种,这个时候海淀六郎庄还有核心产区。现在正是秋收时节,过些日子直接找农户买就好,走京颐古道,运气好一点,说不定万泉庄、巴沟这些地方就能买到,实在不行,到海淀镇肯定有卖。

小麦维持在一亩,够吃就好。

玉米地扩大到三亩,将玉米、土豆、豆类进行套种,解决空间牲口的食物问题。

计议已定,吕辰决定回老家白杨村一趟,将田里的庄稼收获了,然后处理一下老宅和土地。

想到就做,吕辰立即就开始采购给乡亲们的礼物:“19户人家,红糖最实在,一家来半斤,一家也要几块,2个爷爷,旱烟来两捆,5个奶奶,点心来五盒,14个叔伯,二锅头配上,17个婶娘,棉布头巾正好,三个奶娃儿,糖果就打发了。”

这个年代,一尺布都能买两斤猪肉,不得不说,送礼是真的有压力。晚上,吕辰告诉大家要回老家秋收,何雨柱和雨水都要一起去,当晚,何雨柱就找师父请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