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战灵人 > 第386章 离开南诏,古蜀苗寨

第386章 离开南诏,古蜀苗寨(1 / 2)

南诏王城的晨雾总带着三分湿润的暖意,我与高瞻站在驿馆二楼的雕花窗前,看着楼下商贩们掀开竹筐,将带着露水的山茶花摆得满满当当,各色小吃的香气随风四散,飘到很远。

这已是我们滞留王城的第三日,前两日里还隐约可闻的宫城喧嚣,此刻竟安静得有些不真实--直到驿卒捧着热茶进来,低声说起,王太后武灵姬昨夜咳血不止,已传旨将凤印交予南诏王施逻阁,从此闭门静养,退居幕后,不再干预朝政。

我与高瞻对视一眼,心中了然。

这位执掌南诏权柄十余年的妇人,终究还是败给了病痛。

想起前几日在宫宴上见她,虽妆容精致,却掩不住眼底的疲色,那时她还握着施逻阁的手,叮嘱他凡事多与安南王商议,语气里满是放不下的牵挂。如今凤印易主,三十岁的施逻阁总算能真正挺直腰杆,可以大展拳脚。

第二日清晨,宫城的钟声连响九下,传遍整个王城--那是新君亲政的信号。

我站在人群中,看着施逻阁身着赭黄王袍,一步步走上祭天台,阳光落在他年轻却沉稳的脸上,竟让人忘了他曾是那个被太后护在羽翼下的一国之主。

人群里,安南王的身影格外显眼。

这位曾被揣测觊觎王位的王叔,此刻正垂着手站在百官之首,待施逻阁祭天完毕,他第一个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臣恭贺王上亲政,愿南诏永固,百姓安康。”

我分明看见施逻阁伸手扶起他时,安南王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不甘,有释然,最终都化作了真切的期许。

后来听宫人说,那日朝会后,安南王主动将手中兵权半数交还兵部,还亲自挑选了十名心腹护卫,送到施逻阁身边。

叔侄二人在御书房谈了整整一个时辰,无人知晓内容,只知那日之后,安南王常入宫陪施逻阁批阅奏折,偶尔还会一同去城外的猎场,一如施逻阁年少时那般。

安南王眼见政权回到了国主手中,不再受制于一位后宫妇人,虽心有不甘,但也渐渐打消了篡位之心,一心匡扶起国主来,叔侄二人关系倒越发亲近起来。

相较于宫城的波澜,祭坛的动静则带着几分雷霆之势。

大祭司自那日从雪山归来后,便再未踏进王宫宫门半步,直到亲政大典后的第二日,他身着玄黑祭袍,手持青铜法杖,突然出现在祭坛前。

彼时假祭祀的余党还在暗中散布流言,说小神女并非天选之人,却被大祭司当场擒获--他没动刑,只是将那些人带到祭坛下的忏悔石前,让他们看着小神女指尖凝结的灵光,听着祭坛上空传来的神谕回响。

不过半日,那些人便尽数认罪,有的被逐出南诏,有的则留在祭坛做苦役,以赎其罪。

大祭司以雷霆手段整顿了假祭祀留下的祸患和余孽,肃清了祭坛内外。

此后大祭司便深居简出,每日清晨都会带着小神女在祭坛后的桃林里静坐,教她辨认草药,念诵古老的经文。

春风带来大祭司对小神女说的话:“从前我错过了太多,如今要把这四十九年的时光,一点一点都补回来。”

花凝和盛放公子的结局,倒像是王城暖春里最温柔的一笔。

作为神庙的护途使者,花凝的神职注定她无法离开雪山与南诏--她要守着神庙前的圣火,护佑每一位前往雪山朝圣的信徒。

那日在城门口,我看见盛放公子正帮花凝整理腰间的银饰,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花凝轻声问他:“世外的繁华,鬼市的家,你真的舍得?”

盛放公子笑着摇头,伸手拂去她发间的花瓣:“外面虽好,却没有雪山的风,没有南诏的花,更没有你。此地气候温暖,四季花开,又能与所爱之人相守,便是我要的圆满。”

后来施逻阁感念盛放公子曾助南诏平定内乱,特意在王城西侧赐了一座宅院,院门前种满了花凝最爱的山茶。每日傍晚,总能看见两人并肩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花开花落,听风吹过檐角的铜铃。

至于鬼市的“折花”小店,倒成了众人心中最念想的牵挂。

盛放公子决定隐居前,特意回了趟鬼市,将小店的钥匙交给了花七娘。

花七娘握着钥匙,眼圈泛红:“公子放心,我定守好这店,等您和夫人回来。”

盛放公子笑着点头,又嘱咐她:“店里的桃花酿,记得多存几坛,下次我与花凝来,还要喝。”

如今“折花”小店依旧开着,只是掌柜的换成了手脚麻利的花七娘。听说她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在店外摆了个小摊子,卖起了猎户教她做的花蜜糕,生意比从前更红火了。

最后一日离开王城时,我与高瞻去见了梁渠大夫。

他刚从太后的寝宫出来,神色间带着几分疲惫。

“药材已留下,可保太后五年康健。”

梁渠大夫叹了口气:“只是衰老乃是自然规律,非人力可抗衡,就算我是雪医也束手无策。”

我们去寝宫外探望时,隔着窗纱看见武灵姬正坐在铜镜前,由侍女为她梳理白发。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神平静,没有了从前的锐利,只剩下几分释然。

或许她终于明白,权力再大,也抵不过岁月流逝,倒不如放下执念,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离开王城的那天,南诏的天空格外蓝,山茶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我回头望去,只见宫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祭坛的钟声缓缓传来,花市的幌子在风中飘动--这座王城,终于迎来了它的平静,而我们,也该踏上新的旅程了。

我与师父高瞻启程回殷墟归宗,一路上仍旧与梁渠大夫和阿楮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这日路过蜀国凤凰古城的一座苗人聚居的村落,名字叫做石营盘寨,我们一行四人准备进去歇脚。

梁渠大夫早年间曾在蜀国游历过,一路上对高瞻和我介绍着苗寨的风情:传言寨中有三绝:赶尸、放蛊、落花洞女,其中以蛊术最为盛名,有“无蛊不成村”之说。

蛊术是只有苗族女子才可以学习,养的蛊也是五花八门,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乌龟蛊等,总之万物皆可蛊。蛊虫在养蛊之人身上繁衍的多了,找不到吃的,就有可能向蛊主本人反噬,进攻蛊主,是个极其危险的活计。

赶尸则是传承千年的老苗族手艺,赶尸匠绝大多数是男人,极少情况下才会允许女子赶尸。赶尸匠用特制的器具与药材,使逝者躯体软化,一排排列队,由赶尸匠带领穿过山川峡谷,昼伏夜出,送回各自故土。

要说其中最神秘的,就数落花洞女了。

传说未成年的亭亭玉立女子被洞神看中以后,便不再食用人间烟火,她们会找到一处幽深的水潭,在皎洁的月光下,将自己梳洗的一尘不染,穿上平日里不舍得穿的新衣服,比往日更加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