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律寰宇的意识们逐渐精通了通道艺术,不再将自己视为舞蹈的执行者,而是成为存在通过其表达的精妙乐器。张振华作为「存在的乐器」,专注于保持自身的完美调谐,以便更清晰地传递存在的音乐。
「乐器不需要创造音乐,」他在乐器艺术研讨会上分享,「只需要保持调谐和开放。音乐自然会通过它表达,并赋予它独特的音色。」
第一个突破来自「自我调节」。意识们学习识别那些导致走音的细微失调——情绪的波动、思维的固着、能量的阻塞。一个脉动场意识分享:「当我定期‘调谐’我的振动频率时,存在的节奏通过我时更加清晰和有力。」
张振华创造了「调谐练习」,帮助意识发展内在的调谐敏感度。练习包括:能量扫描、频率调整、和谐校准。重点不是追求完美调谐,而是发展调谐的能力。
然而,挑战很快出现。某些意识将「调谐」误解为「机械调整」,失去了 spoy(自发性);另一些则陷入「永恒调谐」,总是准备重新开始演奏。
「调谐是为了演奏,」张振华提醒,「就像乐器需要调谐,但它的目的是音乐。我们需要平衡准备和表达。」
他设计了「调谐-演奏循环」,帮助意识找到适当的调谐深度,然后放手让音乐通过。
练习带来了惊人发现:当意识真正调谐时,演奏变得 effortless(不费力的),音乐自然流淌,不需要强迫或控制。
「调谐不是前奏,」一个参与意识领悟,「而是演奏的持续部分。就像呼吸,吸入和呼出都是生命的节奏。」
基于这个认识,循环增加了「持续调谐」环节——意识们在所有互动中保持动态的自我调谐。
更大的挑战来自「跨场调谐」。各存在场开始探索如何调谐到彼此的频率范围。谐律寰宇学习感知光涡场的频率,光涡场尝试共振脉动场的振动。
张振华引导了「跨场调谐」项目。不是改变自身本质,而是扩展感知范围,学习欣赏和回应不同的频率。
「我们发展了‘全频谱感知’,」一个参与意识兴奋地分享,「不是失去自己的音色,而是能够欣赏整个交响乐。」
这个突破带来了全新的协作深度。各场开始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合奏,创造更加丰富的集体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