咍hāi,嗤笑。屈原《九章·惜诵》:“又众兆之所咍。”(众兆:众多的人。)
《九章·惜诵》是屈原《九章》中的首篇,其中“又众兆之所咍”一句凝聚了诗人强烈的悲愤情绪。以下为原文片段、注释、翻译及深度解析:
原文片段
《九章·惜诵》
发愤以抒情兮,羌不知余之所藏。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众兆之所咍。
注释
1. 众兆:指绝大多数人。“兆”本为古代数量单位(百万为兆),此处极言其多。
2. 咍(hāi):楚地方言,讥笑、嘲弄。《说文解字》:“蚩笑也”,即嗤笑之意。
3. 郁邑:忧闷堆积的样子,“邑”通“悒”。
4. 侘傺(chà chi):失意而神情恍惚的状态。
5. 蔽:指被小人蒙蔽、压制。
翻译
我抒发愤懑以倾吐心声啊,世人却不知我内心的真诚。
情感压抑难以表达啊,又受蒙蔽而无处申明。
心中忧闷怅然失意啊,更遭众人集体嘲讥!
创作背景
《惜诵》可能作于屈原首次被楚怀王疏远期间。诗中“惜诵”意为“痛惜陈述”,诗人因直言进谏遭贬斥,陷入“忠而见疑”的困境。众人嘲笑他的坚守,实则是庸众对理想主义者的集体排斥。
意象解析- “众兆之所咍”的深层含义:
屈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况,“众兆”代表被世俗利益蒙蔽的群体,“咍”不仅是嘲笑,更是对诗人理想与人格的否定。这种对立揭示了真理先行者与庸众的永恒矛盾。
· 悲剧的双重性:
诗人不仅遭受政治打压,更承受精神孤立。众人之“咍”实为一种精神暴力,试图消解其坚守的价值。屈原以“咍”字刺破世俗的虚伪,反向强化自身人格的崇高。
文化寓意-知识分子的宿命隐喻:
中国历史上众多文人(如贾谊、柳宗元)都经历过“忠而被谤”的困境。屈原在此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当个体良知与群体愚昧冲突时,坚守者必然承受孤独。
· 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