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逹)dá,通。《荀子·君道》“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中的“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一句,体现了荀子对政治清明的核心主张。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注释:
· 公道:指国家公共的政令、法度,强调公平正义的执政原则。
· 达:畅通无阻,顺利推行。
· 私门:权贵或个人的私人关系、请托之门,引申为以权谋私的渠道。
· 塞:堵塞,断绝。
· 公义:国家公认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 明:彰明,明确。
· 私事:个人私利或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
· 息:止息,消失。
二、现代汉语翻译:
(治国者应确保)公正的政令畅通无阻,而权贵私人的请托之门被堵塞;公共的道义得以彰明,而谋取私利的行为自然止息。
三、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腐败、权谋私利盛行。荀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以礼法结合、公正执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2. 思想渊源:
荀子继承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但更强调制度与规范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礼法约束和道德教化实现社会秩序。“公道”“公义”是其对理想政治的集中表达,旨在批判当时盛行的贵族特权与官僚腐败。
这句话不仅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精髓,更是一套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治国方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拓展:
1.思想内核的深化:一个互为因果的治理闭环
这句话并非两个孤立的主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治理闭环:
(1) “破”与“立”的结合:
· “公道达”与“公义明”是“立”:确立正向的、积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这是建设性的,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 “私门塞”与“私事息”是“破”:堵塞负向的、破坏性的利益渠道。这是防御性的,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
(2)内在的逻辑链条:
· 只有“公道达”,才能“私门塞”:如果国家的法律、政策(公道)本身清晰、公正且能高效地贯彻执行,那么人们遇到问题自然会通过公共渠道解决,走“私门”的必要性和吸引力就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公道不彰,法律晦涩、政策多变、办事困难,人们就只能转而寻求“私门”的帮助,导致腐败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