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章 巴bā,“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第1章 第1章 巴bā,“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1 / 2)

巴bā,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此处对宋玉《对楚王问》的探究,直指了一个穿越两千多年的文化核心——关于“雅俗之辩”与“孤独的坚守”。这个出自战国时期的故事,不仅是一场机智的自我辩护,更奠定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心态。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个经典篇章。

宋玉《对对楚王问》全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原文与精要注释

让我们先从字句入手,理解这篇古文的精髓。

· 郢(Yg): 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一带。

· 《下里》、《巴人》: 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泛指最通俗浅近的作品。

· 《阳阿》、《薤露》: 比前两者稍显高雅的歌曲。“薤露”是古代的挽歌。

· 《阳春》、《白雪》: 楚国高雅的歌曲,泛指格调高深的艺术作品。

·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商、羽、徵(zhi)为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音级。此句指运用艰深技巧、音律变化极为复杂的顶级音乐。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 这是全文的核心论点。

· 鲲: 上古传说中巨大的鱼,《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记载。

· 蕃篱之鷃: 生活在篱笆旁的鹌鹑一类的小鸟,比喻眼界狭小者。

· 尺泽之鲵: 生活在浅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者。

· 瑰意琦行: 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创作背景与一场危机公关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

· 时代背景: 楚襄王当政,楚国虽地大物博,但已显颓势。朝堂之上,嫉贤妒能、谗言诋毁是常态。

· 个人境遇: 宋玉是屈原之后着名的辞赋家,才华横溢,风格高雅。这样的才子往往特立独行,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楚襄王听到许多关于宋玉行为不检的负面评价,于是亲自召见质问。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职场危机和政治信任危机。

· 对话性质: 这并非一次平等的哲学探讨,而是一场臣子在君王面前的自我辩护。宋玉的回答,堪称一场绝佳的危机公关:他首先恭顺地承认流言存在(“唯,然,有之”),请求宽恕后再陈述,继而用一系列比喻将“不被众人理解”的原因,从“个人品行问题”巧妙地偷换概念为“精神境界的差异”,最终将攻击他的“世俗之民”置于见识浅薄的位置。

核心寓意与三层深意

宋玉的答辩,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