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九州统一(,水患平息),连四方偏远的土地人们都能够安居了。
典故背景
1. 《禹贡》的性质:《禹贡》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地理着作,但它更是一部政治地理文献。其核心目的不是描述自然地理,而是通过描述大禹平定水土、划分九州、规定贡赋的功绩,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型。
2. 大禹治水的伟业:在传说中,上古时期洪水泛滥,“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禹受命治水,改“堵”为“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治水的过程,同时也是勘测土地、整合部落、建立秩序的过程。
3. 从混乱到秩序:“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绘的正是从洪水带来的混乱、分裂和不适居状态,转变为统一、有序和宜居的太平盛世。这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胜利,更是国家政治建设的胜利。
寓意
1. 统一与整合:象征着将分散、各异的地域和部落整合成一个有共同秩序(“同”)的政治实体。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和大一统思想的早期源头。
2. 征服自然,拓展生存空间:意味着人类通过智慧和努力,战胜自然灾害,将原本荒芜或不宜居住的“四隩”之地,变成了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这体现了先民改造环境的伟大气魄。
3. 王化所及,恩泽广被:“四隩”是偏远之地,连这些地方都能“宅”,说明中央政权的恩惠和教化(“声教”)覆盖到了天下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儒家理想中“王道”实现的标志。
4. 奠定文明基础:只有当天下的土地都变得宜居,人民得以安定,农业生产和礼乐文明才能蓬勃发展。这句话标志着中华文明从一个生存危机中走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纪元。
结合现实分析
这个典故的智慧,在今天的社会治理、国家战略乃至企业管理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1. 国家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中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可以看作是现代版的“四隩既宅”。中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掉队。这意味着要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偏远的山村(“四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医疗资源下沉,使这些“偏远之地”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实现全国的“九州攸同”。
· “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一带一路”也蕴含着类似的逻辑。通过互联互通(如同大禹“导山导水”),将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稳定(“攸同”)。
2. 大型工程与系统性治理:
·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这些世纪工程与大禹治水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它们解决的不仅是单一的资源问题,更是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重新配置国家资源,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使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如同古代的“不毛之地”)也能得到滋养,从而支撑起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既宅”)。
3. 企业管理与组织建设:
· 企业文化整合:当一个企业进行大规模并购或扩张后,会面临不同子公司、不同部门的文化与制度差异。此时,领导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九州攸同”——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流程制度,让整个集团协同发力。
· 激活边缘创新:在组织中,“四隩”可以比喻那些非核心的、边缘的部门或团队。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忽视它们,而是会创造条件,让这些“偏远之地”也能成为创新的沃土,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安居乐业”、发挥所长,从而实现整个组织生态的繁荣。
总结来说,“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绘的是一幅从无序到有序、从分裂到统一、从危机到安宁的宏伟蓝图。它超越了单纯治水的故事,上升为一种关于国家建构、系统治理和文明拓展的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危机,更是要建立一个能让所有成员、所有区域都能在其中安定发展、共享繁荣的持久秩序。这一古老智慧,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与繁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