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13章 鏖áo,“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

第5章 第13章 鏖áo,“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2 / 2)

· 政治与文化环境: 北宋中后期,党争激烈(如新旧党争),不少士大夫因政见分歧而遭受打击。黄庭坚目睹官场沉浮,自身也感受到现实政治的压力与束缚。这些经历促使他反思诗歌创作,其诗风逐渐从早期的讽谕现实,转向追求内在情性的抒发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 诗题由来: 此诗是黄庭坚为友人平阴张澄居士的隐居处所而作。张澄居士是一位隐居修道的士人。黄庭坚通过这首诗赞颂了张澄居士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品格,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 文学成就:

· 在诗歌方面,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黄庭坚为其中一宗),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强调诗歌无一字无来处,注重字句的锤炼,同时又追求创新,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 他的词与秦观齐名,并称。

· 此外,黄庭坚还是着名的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书法风格中宫紧收,四面呈放射状,笔画长枪大戟,筋脉舒展。

· 思想特点: 黄庭坚的诗歌思想核心之一是情性说。他认为在不太理想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毛诗序》中所说的王道衰、礼义废变风变雅时代),诗歌不必过于强调直接干预现实的讽谕功能,而更应关注个人情性的抒发与内在精神的探索,以求达到内心的平衡与释然。这在他的《仁亭》诗中有所体现。

诗句寓意与现实意义

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黄庭坚的处世哲学,即使在今天,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 原意解析:

· 市声鏖午枕 形象地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喧嚣与干扰。字用得极妙,把市井嘈杂比作一场激烈战斗,凸显其扰人程度。

· 常以此心观此心,指的是一种超脱、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状态。这种心境,与无心经世网一脉相承,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

· 核心寓意:

· 处闹而常寂: 真正的宁静,不取决于环境,而源于内心。只要内心足够坚定与平静,即使在闹市中,也能如处空山般安详。这体现了黄庭坚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 化扰为静: 诗句教导我们,面对无法避免的外部干扰,不应只是被动忍受或烦躁抗拒,而是可以主动地以一颗平常心去观照、接纳,进而化解其影响。

· 现实启发:

· 应对信息过载: 现代社会,我们常被海量信息、各种通知提示音包围,不绝于耳。这两句诗启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内心的定力,学会在纷扰中保持专注,避免过度消耗注意力。

· 缓解生活压力: 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如同般袭来。我们可以学习以此心观的态度,在忙碌中寻找内心的片刻闲暇,练习正念,接纳偶尔的纷乱,但心不随境转。

· 个人修养的锤炼: 这种于纷扰中修养心性的智慧,与黄庭坚推崇的道德内省与精神超越一脉相承。它提醒我们,修养的提升并非必须远离尘世,恰恰是在日常的、有时甚至是喧闹的现实生活中磨砺而成的。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仁亭》诗,尤其是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这两句,传递了一种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独立与平静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宁静并非完全依赖外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内心的定力,这或许正是这首古诗在当下最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