聱áo,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新唐书·元结传》:“彼诮qiào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诮:责备。)
《新唐书·元结传》中“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这句话,生动勾勒出唐代文人元结孤高自守的形象。为了帮你快速把握核心信息,我先用一个表格来汇总元结名号与“聱”精神的关联:
方面 内容 出处参考
名号演变 浪士 → 漫郎 → 聱叟 → 漫叟
字本义 不听从,不接受他人意见
在文中的含义 不随从时俗,不迎合当世,特立独行
由来 元结客居樊上时,与渔者为邻,因其性格不随流俗,被当地人戏称为
元结对的态度 欣然接受,并以此自况,表达不随流俗的立场
故事原文与注译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元结传》相关原文:
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复举制科。会天下乱,沉浮人间。……后家瀼滨,乃自称浪士。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显。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更曰聱叟。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钩加。
元结《自释书》相关原文(《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显,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更曰聱叟。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钩加,带笭箵而尽船,独聱牙而挥车。酒徒得此又曰:『公之漫,其犹聱乎?公守着作,不带笭箵乎?又漫浪于人间,得非聱牙乎?公漫久矣,可以漫为叟。』于戏!吾不从听于时俗,不钩加于当世,谁是聱者?吾欲从之。
关键词注释:
· 诮:讥笑、嘲讽。
· 聱:原意指不听从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这里指元结不随从时俗,不迎合当世。
· 不相从听:不随声附和,不听从流俗的言论。
· 不相钩加:不与人交往牵合,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