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4章 廒(厫)áo,“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

第5章 第4章 廒(厫)áo,“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1 / 2)

廒(厫)áo,储存粮食的仓库。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息米:作为利息交纳的米)

我们来全面解析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这段关于唐代“和籴”政策的记载。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背后关联着唐代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以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治理智慧。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1. 原文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一《市籴考二》)

“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盖所谓常平者矣。”

2. 注释

· 凡:总共。

· 十有四年:有,通“又”。即十四年。

· 息米:通过粮食买卖获得的利润(或盈余)米。这里的“息”指通过和籴(官方购粮)政策,在买卖差价中产生的盈利。

· 造:建造。

· 仓廒:粮仓。“廒”特指存放粮食的库房。

· 盖:文言发语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就是”。

· 常平:即常平仓,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政府在粮价低时买入(平籴),粮价高时卖出(平粜),以稳定市场,故称“常平”。

3. 翻译

(这项政策执行了)总共十四年,用(和籴买卖中)获得的利润米,建造了新的粮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常平仓”制度了。

二、故事背景与上下文

这句孤立的话需要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理解。它描述的是唐代宗时期,政治家刘晏改革漕运和粮食政策后取得的卓越成效。

完整的故事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凋敝,尤其是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旦粮食歉收,便粮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财政专家刘晏被任命为转运使,负责漕运和粮食供应。

· 旧有问题:以往,政府在丰收年景用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名为“和籴”,实则近乎苛捐),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收购来的粮食需要昂贵的运费从江淮运到长安,成本极高,财政难以维系。

· 刘晏的改革:

1. 改革漕运:他改进了运输方法,大大降低了运输损耗和成本。

2. 创新“和籴”:他不再在关中高价收粮,而是将改革漕运所节省下来的经费,运到丰收的江淮地区,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

3. 建立循环机制:他将这些粮食通过高效的漕运送至长安,不仅保障了供应,还可在京师粮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百姓(平粜)。

4. 产生利润:这种“低价地区收购,高价地区平价销售”的模式,不仅平抑了物价,还产生了可观的利润(即“息米”)。

马端临的记载,正是描述了这个良性循环的结果:刘晏用这十四年来积累的“息米”作为资本,建造了大量的粮仓。这些粮仓具备了常平仓的功能,但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比传统的、依赖国家拨款的常平仓更为先进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