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2章 晻àn,“阴阳未调,三光晻昧”

第3章 第12章 晻àn,“阴阳未调,三光晻昧”(1 / 2)

晻àn,暗。《汉书·元帝纪》:“阴阳未调,三光晻昧。”

我们一同来解读《汉书·元帝纪》中这句深刻反映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诏书之言。

一、 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节选

此句出自汉元帝在位初期(公元前48年)下发的一道表达自我批评与忧惧的诏书:

(永光元年春正月)诏曰:“朕承先帝之圣绪,获奉宗庙,战战兢兢。间者地数动而未静,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时,朕忧蒸庶之失业,临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登延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俗之化。

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则六合之内和亲,庶几虖无忧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又诏曰:“盖闻明王在上,忠贤布职,则群生和乐,方外蒙泽。今朕晻于王道,夙夜忧劳,不通其理,是以 阴阳未调,三光晻昧。元元大困,盗贼并兴,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亏。咎至于此,朕甚自耻。为民父母,若是之薄,谓百姓何!”

2. 注释

· 阴阳未调:

·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概念,代表宇宙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力量。在此处,主要指自然界的一切对立统一现象,如寒暑、昼夜、晴雨等。

· 未调:不调和,失去平衡。

· 三光晻昧:

· 三光:指日、月、星辰。

· 晻昧:晻,同“暗”。昧,昏暗不明。指日月星辰的光辉昏暗不明。

· 朕:皇帝自称。

· 晻于王道:晻,同“暗”,不明。对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感到昏昧不明。

· 元元:百姓,庶民。

· 咎:过失,罪责。

3. 翻译

(汉元帝)又下诏说:“我听闻,贤明的君主在位,忠臣贤士各司其职,那么万物生灵就能和睦安乐,边远之地也能蒙受恩泽。如今我对于圣王之道昏昧不明,日夜忧虑劳神,未能通晓其真谛,因此导致阴阳二气失去调和,日月星辰昏暗无光。 百姓生活极其困苦,盗贼四处蜂起,这都是因为我不够贤明,政教有所缺失。过失导致这样的局面,我感到非常羞愧。作为百姓的父母,竟如此失职,拿什么向天下百姓交代呢!”

二、 故事背景与寓意阐释

1. 历史背景:西汉中期的困境

· 汉元帝(公元前75年—前33年)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即位时,西汉王朝已走过鼎盛的“昭宣中兴”,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 他统治时期,天灾频发(如地震、日食),外戚和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