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 人物性格:他为人豪迈,慷慨激昂,喜谈兵事,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魄。因其思想与言论激烈,屡遭权贵迫害,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不屈不挠。
· 学术思想:他反对当时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讲求事功务实。他认为,真正的道理必须在实际事业中体现出来,北伐复国就是当时最大的“事功”。
· 历史地位: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两人“鹅湖之会”被传为佳话。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
四、 结合现实论述
陈亮的这句警言,穿越八百多年的时空,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规律:对根本性、战略性的挑战采取拖延和回避的态度,用短期的舒适换取长期的生存危机,是个人、组织乃至国家走向衰败的共同陷阱。
1. 国际政治与国家安全:
· 核心技术的“苟安”:如果一个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尖端材料)上满足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短期便利,不愿投入艰苦的自主研发,那么一旦国际风云突变,遭遇“卡脖子”时,就会面临“数百年之大患”——整个产业体系和国家安全的瘫痪。
· 地缘战略的“苟安”:面对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如果一味采取“绥靖政策”或回避核心矛盾,希望用让步换取短暂和平,其结果往往是养虎为患,让对手不断坐大,最终导致冲突以更激烈、更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爆发。历史上的“慕尼黑阴谋”就是西方列强对纳粹德国“一日之苟安”的典型,最终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百年之大患”。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 环境问题的“苟安”:为了追求短期的Gdp增长,放任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就是典型的“苟安”。其代价是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治理成本,以及无法挽回的生态破坏和公众健康损失,这无疑是留给后代的“大患”。
3. 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
· 能力提升的“苟安”:在职业生涯中,如果一个人满足于当下的舒适区,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害怕挑战和变化。那么,当行业变革或危机来临时(如AI冲击、行业衰退),就会发现自己毫无抵抗能力,面临被淘汰的“大患”。
· 健康管理的“苟安”:年轻时放纵自己,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用身体的健康来换取一时的享乐或工作业绩。这种对健康的“苟安”,积累到中年以后,就会以各种慢性病、突发疾病的形式爆发,成为个人和家庭的“大患”。
结论:
陈亮的呐喊,其核心精神在于 “敬畏时间,警惕惯性” 。它告诫我们:
· 要有洞见本质的眼光:能识别出哪些是关乎长远的根本问题,而不是被眼前的短暂平静所迷惑。
· 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为了解决长远大患,必须敢于牺牲眼前的舒适和利益,做出艰难但正确的抉择。
· 要有只争朝夕的行动:时间不等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拖延解决,只会让解决问题的成本无限增大。
无论是治国、创业还是修身,我们都应当时刻以这句名言自省:我们今日的“苟安”,正在为明天埋下怎样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