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17章 叆ài,“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第2章 第17章 叆ài,“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1 / 2)

叆ài,【叆叇(dài)】一种器物,类似眼镜。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二:“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关于《留青日札》中记载的“叆叇”(àidài,即眼镜)的这段文字,展现了明代人对这一新奇事物的观察和认知。

原文与注释

这里将直接引用原文,并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简要注释,以帮助理解。

· 原文引用:

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二:“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 词语注释:

· 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指一位姓林的提学副使,潮阳人。提学副使是明代省级教育主管官员。

· 硝子石:指一种人造的玉石玻璃,类似于现在的光学玻璃。

· 琉璃:一种古代的彩色玻璃或釉料,这里也是形容材质通透。

· 细书:印刷或书写得特别细小的字。

· 叆叇:这个词原本是形容云彩很厚的样子,如“朝云叆叇”。在这里被田艺蘅用来指代“眼镜”,非常形象地描绘了镜片透光又能矫正视线的状态。

故事介绍

这则笔记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名叫林某的提学副使(省级教育长官),拥有两片像大铜钱形状的物品。它们质地薄而透明,像硝子石和琉璃,颜色则类似云母。每当林公阅读文章感到眼睛疲劳,看不清小字时,就用它们遮在眼睛上,顿时感到精神集中,视力清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就拿去问田艺蘅。田艺蘅告诉他们:“这叫做叆叇(眼镜)。”

这个故事是眼镜在中国早期应用和传播的珍贵史料。它说明了:

1. 在明代,眼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稀罕物,甚至连官员和学者都未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