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农耕之事,使民出力代禄食。
农耕才是至宝,代食才是好事。
第七章
注释:
灭我立王:指周厉王被流彘。
蟊贼:害虫。痒:病。
恫:痛。赘:连累。荒:荒芜。
旅力:体力。念:止。
翻译:
天降丧乱,灭我所立君王。
降下这些害虫,庄稼尽受病害。
哀痛中原大地,俱受连累尽荒芜!
没有力气,只能呼告苍天。
第八章
注释:
惠君:贤明君主。瞻:仰望。
宣犹:明察谋划。考慎:审慎考察。相:辅佐。
不顺:昏君。俾臧:自以为是。
肺肠:别具心肠。卒狂:尽皆发狂。
翻译:
只有贤明君主,百姓才会仰望。
存心明察谋划,审慎选择辅佐。
那些昏庸君主,独断自以为善。
别具一副心肠,使百姓尽发狂。
第九章
注释:
甡甡:众多貌。
谮:谗毁。胥:相。谷:善。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翻译:
看那林中,鹿儿成群。
朋友互相谗毁,不能以善相待。
古人有言:进退两难。
第十章
注释:
瞻言百里:远见百里。
覆狂以喜:反而狂妄自喜。
匪言不能:不是不能说话。胡斯畏忌:为何如此畏惧?
翻译:
唯有圣人,能远见百里。
那些愚人,反而狂妄自喜。
不是不能直言,为何如此畏惧?
第十一章
注释:
弗求弗迪:不贪求不进用。
忍心:狠心之人。是顾是复:反复顾念。
贪乱:乐于作乱。荼毒:毒害。
翻译:
这些善良之人,不贪求不钻营。
那些狠心之人,反复顾念私利。
百姓为何作乱?宁愿遭受毒害?
第十二章
注释:
有隧:有通道。有空:空虚。
式谷:用善。
征以中垢:行为充满污秽。
翻译:
大风有其来路,来自空旷山谷。
这些善良之人,行为皆合乎善道。
那些悖逆之人,行为充满污垢。
第十三章
注释:
贪人:贪腐之人。败类:败坏善类。
听言:顺从之言。对:应答。诵言:讽谏之言。醉:装作醉酒不闻。
匪用:不用。悖:悖逆。
翻译:
大风有其来路,贪人败坏善类。
顺从之言则应答,讽谏之言装醉。
不用贤良之士,反使我辈悖逆。
第十四章
注释:
而:你。作:所作所为。
飞虫:飞鸟。弋获:射获。
阴:同“荫”,庇护。赫:威吓。
翻译:
可叹你们这些朋友,我岂不知你们所为?
如同空中飞鸟,有时也会被射中。
我曾庇护你们,你们反来威吓我。
第十五章
注释:
罔极:没有准则。职:主要。凉:薄,轻率。善背:善于背叛。
如云不克:唯恐不能得逞。
回遹:邪僻。职竞用力:专竞用暴力。
翻译:
百姓行为失准,主要因轻率善背。
做对民不利之事,唯恐不能得逞。
百姓走上邪路,只因专竞用暴力。
第十六章
注释:
未戾:未安定。职盗为寇:主要因盗贼为寇。
凉曰不可:轻率说不可。覆背:反过来。善詈:大骂。
匪予:非我之过。作尔歌:为你们作此歌。
翻译:
百姓未能安定,主要因盗寇横行。
轻率说不可行,反过身来大骂。
虽说非我之过,我仍为你们作此歌!
三、创作背景
1. 历史背景:
此诗传为周厉王大臣芮良夫所作。周厉王暴虐,推行严苛政策(如“专利”政策垄断资源),又禁止百姓批评朝政(“弭谤”),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2. 诗人意图:
芮良夫借诗讽谏,以“桑树”喻国家,言其本可枝叶繁茂(“菀彼桑柔”),但因过度采伐(“捋采其刘”)而凋零,使百姓困苦。诗中“溯风”之喻,直指在暴政下举步维艰、窒息的生存状态。
四、现实意义
1. 个人层面:逆境中的无力感
诗句精准刻画了人在强大阻力前(如职场压力、社会困境)的窒息感。它让今人共鸣:当个体努力在逆风中寸步难行时,并非自身无能,而是环境使然,从而引发对生存状态的反思。
2. 社会层面:批判苛政与权力滥用
“溯风”暗喻倒行逆施的统治政策。如某些领域形式主义泛滥、制度性障碍,让民众如逆风行走。此句警示当政者:政策若违背民心,必将使社会活力窒息。
3. 哲学启示:对“势”的思考
中国哲学强调“顺势而为”。逆风而行即违逆大势,必然“孔僾”。这启发我们:
个人:在不可抗力前,有时需保存实力而非硬闯。
组织:政策制定需顺应民心所向,避免制造“人造逆风”。
4. 文学与情感共鸣
该句以极简比喻传递极复杂情绪,成为后世表达“举步维艰”的经典意象,如杜甫“艰危气益增”、鲁迅“碰壁”之感,皆与其一脉相承。
五、总结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不仅是对周厉王暴政的血泪控诉,更超越时代,成为所有在逆境中挣扎的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心声。它提醒我们:
对个体:理解困境的系统性根源,避免自我苛责。
对管理者:必须倾听民间呼声,消除那些让人民“窒息”的“逆风”。
这句古老的诗句,如同一面穿越三千年的镜子,照见每一个时代的困境与不屈。
六、文章欣赏
《芮良夫:穿越三千年风雨的孤独谏臣》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西周的黄土,一位大臣的悲歌却穿越了三千年时空,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殿堂中回响。他,就是芮良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完整政治长诗的诗人,一位在王朝崩塌前发出最后警告的孤独先知。
一、危局中的清醒者
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端坐镐京王座。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推行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将山林川泽收归王室的“专利”政策,以及禁止民众批评朝政的“弭谤”令。朝堂之上,多数大臣选择了沉默或附和,唯有芮伯良夫挺身而出。
他的谏言如利剑出鞘:“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这句载入《史记》的警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当君王开始与民争利,实已沦为最大的盗贼。可惜,刚愎自用的厉王充耳不闻,反而变本加厉地压制异见。
二、《桑柔》——血泪铸就的政治预言
面对日益深重的危机,芮良夫提笔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诗经·大雅·桑柔》。这首长达112句的政治诗,如同一幅精细的王朝解剖图: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逆风前行的窒息感,精准刻画了百姓在暴政下的生存状态;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战乱之后,百姓如灰烬般零落的惨状令人心惊;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对祸源直指核心的追问,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勇气。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诊断书。芮良夫以“桑树”喻国家,指出茂盛的桑树因过度采伐而凋零,正如国家因横征暴敛而衰败。
三、超越时代的思想者
芮良夫的思想精髓,历经三千年依然闪光:
他的民本理念早于孟子,主张自然资源应为全民共享;
他的德治思想区分“惠君”与“不顺”,为后世儒家王道政治奠定基础;
他的危机意识使其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准确预言者。
尤为难得的是,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他敢于质疑君王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这种经济思想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四、孤独的守望与永恒的回响
历史的悲剧如期上演: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厉王被流放,西周步入衰亡。芮良夫的预言一一应验,而他坚守的士大夫精神——不阿谀、不沉默、以道事君——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今天,当我们重读《桑柔》,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切的忧患:关于公平正义的呼唤,关于言论自由的坚持,关于权力边界的思考。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芮良夫的身影提醒我们: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在于附势,而在于守正;不在于获利,而在于明道。
他那句“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虽说你们责怪我,我仍要为你们作此歌),是一个清醒者在一个疯狂时代的孤独坚守,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新生的精神密码。
芮良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理可能一时寂寞,但绝不会永远沉默。那些为苍生说话的声音,即使在当时被淹没,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不绝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