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不仅是文学家,更是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主持“王安石变法”。
特点:文章以说理文见长,逻辑性强,笔力劲健,立意超卓,充分体现其政治家的眼光与魄力。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地位: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
特点:散文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挥洒自如,将议论、抒情、写景完美融合。代表作《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名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前赤壁赋》)
6.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地位:苏轼的弟弟。
特点:文章风格汪洋淡泊,深醇温粹,策论尤为出色。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
历史影响与意义
1. 确立了散文的文学正统地位:他们成功地扭转了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使散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形式之一。
2. 奠定了后世散文的典范:他们的作品成为元、明、清三代文人学习古文的经典教材,影响深远。
3. 构建了文学传承的谱系:从韩愈、柳宗元,到欧阳修,再到三苏、曾巩、王安石,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文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承脉络。
总而言之,唐宋八大家代表了唐宋两代散文创作的顶峰。他们不仅是文学巨匠,其中许多人(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更是深刻影响了时代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拓展2】我们来全面解析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原文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戮()人:罪人。戮,同“戮”,刑辱的意思。因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故自称。
恒惴栗(zhui li):常常感到恐惧不安。
隟(xi):同“隙”,指公务之暇,空闲时间。
施施(yi yi):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随性而无目的的样子。
其徒:自己的同伴。
穷回溪:沿着迂回的溪水走到尽头。
披草:拨开草丛。
更相枕:互相枕靠着。
未始知:从来不知道。
怪特:奇异独特。
法华西亭:法华寺(在永州城内)西的一座亭子,为柳宗元所建。
指异之:指着(西山)觉得它很奇特。
缘染溪:沿着染溪(后柳宗元更名为“愚溪”)。
斫(zhuo)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焚茅茷(fá):烧掉茂密的茅草。
箕踞(ji ju):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如簸箕。一种随意不拘礼法的坐姿。
遨:游赏,这里指纵目观赏。
衽(rèn)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
洼然:溪谷低凹的样子。
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
尺寸千里:眼前尺寸之景,实则涵盖了千里的范围。
攒蹙( cu)累积:景物聚集收缩,堆叠在眼前。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相互萦绕。
际:接合,连接。
培塿(pou lou):小土丘。
悠悠乎:辽阔浩渺的样子。
颢(hào)气:天地间的大气。
洋洋乎:广大的样子。
造物者:指天地、自然。
引觞(shāng)满酌:拿起酒杯倒满酒。
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安定,身体形骸仿佛消散。形容物我两忘的境界。
与万化冥合: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志:记。
白话翻译
自从我成了被贬谪的罪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感到惶恐不安。在空闲的时候,我就慢悠悠地散步,漫无目的地出游。每天与同伴们登上高山,钻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涧,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和奇特的岩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草丛坐下,倒尽壶中的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睡着了就做梦。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里形态奇特的山水,都被我领略过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很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一直清除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我攀援着登上山,两腿岔开,像簸箕一样坐着尽情观赏,那么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像是在我的坐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势,(高的)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像深池一样低陷,小的像蚁封,大的像洞穴,眼前尺寸之间的景象,实则涵盖了千里的景物,它们聚集收缩,堆叠在眼前,没有一样能隐藏。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与天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这样之后我才认识到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与那些小土丘绝不是一类。(我感觉得)自身辽阔浩渺,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而找不到它的边际;(又觉得)广大无边,与造物者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斟满酒,昏昏沉沉地醉倒,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却还不想回去。心神凝聚安定,形体仿佛已然消散,与万物暗暗合为一体。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根本不算什么,真正的游览是从这里才开始的。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录。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创作背景
1. 政治挫折:柳宗元因参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失败,于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偏僻荒凉之地,此次贬谪对他来说是政治生命的重大打击。
2. 心境郁结:被贬期间,他名为司马,实为被监管的“罪犯”,内心充满了忧惧、孤独和悲愤(“恒惴栗”)。为了排遣这种情绪,他寄情于永州的山水之间。
3. “永州八记”的开端:《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着名的山水游记系列 “永州八记” 的第一篇。它标志着他游记创作的正式开始,也奠定了他借山水抒怀的独特风格。
现实意义与启示
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笔,更在于它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强大的启示意义:
1. 在逆境中寻找精神的超越:文章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人生低谷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解放。柳宗元没有沉溺于“戮人”的悲苦,而是在西山的“特立”中找到了人格的共鸣,达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崇高境界。这启示我们,面对挫折,可以从更广阔的自然和宇宙中汲取力量,提升格局,超越小我的痛苦。
2. “始得”的哲学:真正的发现始于深刻的认知:标题中的“始得”(才开始得到)是文眼。在被贬初期,柳宗元的游览是“漫漫而游”,是数量上的积累(“皆我有也”),是借酒消愁的麻痹。而发现西山后,他的游览才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哲学的领悟。这告诉我们,无论是探索世界还是认知自我,真正的收获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是否进行了深刻的观察、思考和内化。质变远比量变重要。
3. 独立不倚的人格追求:西山“不与培塿为类”(不和那些小土丘是一类)的“特立”形象,正是柳宗元自我人格的写照。尽管身处政治泥潭,他内心依然保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和独立精神。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人格力量,提醒我们要保持思想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4. “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心灵归宿:文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描述,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这种与自然深度融合的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宁静、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它告诉我们,回归自然,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心灵的归乡。
总而言之,《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逆境中的人生宣言。它教导我们如何将外在的磨难,转化为内在精神成长的养分,最终达到一个更为开阔和自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