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干咳一声:“陛下已下令,此次一并拨付,还会赏赐郑公‘朝散大夫’的勋位。”
“那便多谢李大人了。”郑凤炽从容应对,送走官员后,才对三人解释,“与官府打交道,既要让利,更要立规矩。我每年都会主动捐献部分丝绸,换得经商的便利,这也是分销之法的一部分——借朝廷之势,通天下之路。”
当天傍晚,郑凤炽设宴款待三人。酒过三巡,他终于问起三人的来历:“三位谈吐不凡,绝非寻常僧侣、书生。尤其是青林先生,看我暖房的眼神,倒像是……亲手设计过一般。”
青林沉吟片刻,决定透露部分实情:“我们来自数千年后,专为探寻先辈的智慧而来。郑公的‘三法’,在我们那个时代,叫做‘良种培育’‘环境调控’和‘供应链管理’,是商业运作的核心法则。”
郑凤炽虽震惊不已,却并未怀疑——能拿出天蚕茧这样的宝物,绝非凡人。他举杯一饮而尽:“原来我这些法子,千年后还能用?”
“不仅能用,还被发扬光大。”刘彬兴奋地说道,“我们有能精确控温的仪器,有更快的运输工具,还有记录账目的电脑,但核心思路与郑公您的‘三法’别无二致。”
吉力大师放下酒杯,目光悠远:“世间万物,术虽变,道不变。郑公能在乱世中找到经商之道,靠的是观察、思考与变通,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接下来的几日,三人跟着郑凤炽走遍了长安的丝织作坊和邸店。他们看到郑凤炽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需求调整丝绸品种——给北方做厚实的绫锦,给南方做轻薄的纱罗;如何培训蚕户采用他的养殖方法,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收购生丝,形成产业闭环;甚至看到他用丝绸与西域商人交换香料,再将香料运往江南牟利,形成跨地域的贸易链条。
“这是最早的产业链整合和国际贸易啊!”刘彬的记录仪已经存满了资料,“史料只说他有钱,却没说他的商业体系这么先进。”
青林则发现了更惊人的细节:郑凤炽的作坊里,织工们使用的织机,比同时期的织机多了两个踏板,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这是改良过的斜织机,效率比传统织机提高了一倍。郑公不仅懂管理,还懂技术革新。”
郑凤炽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织工们日日织布,自然知道哪里不方便。我只是听他们的建议,让巧匠改了改。做生意,不能只盯着钱,得盯着做事的人。”
这天,郑凤炽带着三人登上长安城墙,眺望远处的终南山。深秋的终南山层林尽染,郑凤炽指着山峦笑道:“有人问我家有多少钱,我说终南山挂满绢匹,我家仍有余资。他们只当我吹牛,却不知我这话是真的。”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我年少时家贫,跟着父亲养蚕,看着蚕虫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蝶,便想,人也一样,若不挣脱固有的法子,永远赚不到大钱。后来我发现,养蚕如此,做生意亦如此——选对种子,控好环境,铺好路子,自然能成大事。”
吉力大师合十行礼:“郑公通透。财富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规律的把握,对细节的打磨。”
青林看着郑凤炽的背影,突然明白为何历史会记住这个商人。在重农抑商的时代,郑凤炽没有局限于小打小闹,而是用系统化的思维构建了商业帝国,他的“三法”不仅创造了财富,更奠定了中国古代商业运作的基础。
离别的那天,郑凤炽送给三人各一匹特制的云锦,上面织着蚕虫破茧的图案。“三位是知音,这云锦送你们作纪念。若千年后有人问起郑凤炽,还望告知世人,我不是靠运气发财的。”
回到时空舱,刘彬还在翻看资料:“原来真正的发财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一套可复制、可优化的体系。郑公的‘三法’,放到现在依然是商业圣经。”
吉力大师抚摸着云锦,轻声道:“所谓财富,不过是智慧的副产品。郑公读懂了蚕,也读懂了人,更读懂了时代,这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青林启动校准仪,蓝光再次亮起。他看着屏幕上“郑凤炽商业体系”的资料包,突然想起郑凤炽在城墙上说的话。
或许,每个时代的财富密码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藏在对规律的敬畏与变通中——就像蚕虫要经过四次蜕皮才能吐丝,商人也要经过无数次试错才能找到成功之路。
舱体缓缓升空,长安的轮廓逐渐缩小,终南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次穿越不仅找到了历史的答案,更找到了关于财富与智慧的永恒真理。而这些真理,终将随着时空的流转,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同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