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413章 瓮声回响

第413章 瓮声回响(2 / 2)

青林心中一动。后世的故事里,只强调了司马光的“聪明”,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个细节——他砸破的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家里储存粮食的重要工具。在物资并不丰裕的宋代,一个能装下孩童的瓮,容量至少有数十斗,足够一家人吃上好一阵子。司马光在救人的瞬间,或许根本没有考虑过粮食的问题,但事后的这句感慨,却让这个“神童”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从庭院门口传来。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子快步走进来,看到地上破碎的瓮和湿漉漉的孩子,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怎么回事?”中年男子的声音带着威严,显然是这家的主人,也就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他当时正在外地为官,青林没想到这次穿越,竟然能同时遇到父子二人。

孩童们立刻安静下来,一个个低着头,不敢说话。司马光站起身,走到司马池面前,躬身行礼,平静地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从孩童嬉闹失足掉入瓮中,到他如何找到铁斧、砸破瓮救人,没有丝毫隐瞒,也没有夸大自己的功劳。

司马池听完,脸色渐渐缓和。他走到落水孩子身边,仔细检查了一番,确认孩子只是受了惊吓、有些着凉,才松了口气。随后,他看向司马光,眼神里带着一丝欣慰,却没有直接夸奖,只是说道:“遇事不慌,能想办法救人,是好事。但下次要注意,铁斧锋利,莫要伤了自己。”

“是,父亲。”司马光恭敬地应道。

青林站在一旁,看着这对父子的互动,忽然想起自己的研究课题。他曾在论文中提出过一个猜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故事本身的戏剧性,还与司马光后来的政治地位和史学成就有关。人们愿意相信,一个能在孩童时期就展现出非凡智慧的人,长大后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砸缸”这个简单易懂的情节,恰好成为了他“智慧”的最佳注脚,至于“瓮”与“缸”的区别,在传播过程中,自然就被人们忽略了。

“这位公子是?”司马池注意到了青林,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审视。

青林连忙躬身行礼,重复了之前编造的身份:“学生是隔壁书院的,路过此处,恰巧遇到此事,并未帮上什么忙。”

司马池点了点头,没有多问,转而吩咐下人:“先把孩子送回房,换身干净衣服,再煮碗姜汤。另外,把这里的陶片清理干净,小心别伤了人。”

下人应声而去,庭院里渐渐恢复了秩序。司马光跟在司马池身后,准备离开,却在走到青林身边时,停下了脚步,轻声问道:“你刚才看这瓮的眼神,好像很不一样,你认识这种东西?”

青林心中一凛,没想到这个年纪的司马光竟然如此敏锐。他想了想,说道:“我在书院的书里见过,这种容器叫‘瓮’,口小肚大,用来存粮食或者酒水最好。不像‘缸’,口大底小,装水方便,却容易让人掉进去。”

司马光眼睛一亮,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之前也觉得,若是缸的话,伸手就能把人拉出来,根本不用砸。但这瓮口太小,手伸不进去,只能砸破才能救人。”他顿了顿,又问道,“那你说,以后若是有人说起这件事,会说我砸了瓮,还是砸了缸?”

青林看着司马光清澈的眼睛,忽然有些犹豫。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后世会将“瓮”传成“缸”,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告诉眼前的少年这个“未来”。如果他说了,会不会改变历史?会不会导致时空紊乱?

就在青林纠结的时候,手腕上的时空定位器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震动——这是时空锚点即将重新锁定的信号,意味着他即将离开这个时空。

“我……”青林刚想开口,一阵强烈的眩晕感再次袭来,比之前更甚。他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司马光的脸、庭院里的老槐树、地上的陶片,都渐渐变得模糊。

“你怎么了?”司马光察觉到青林的异样,伸手想扶他,却扑了个空。

青林感觉自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身体逐渐变得透明。他最后看了一眼司马光,看着那个站在庭院里、眼神中带着疑惑的少年,在心中默默说道:“以后,人们会说你砸了缸。但我知道,你砸的是瓮,是一个为了救人,不惜打破家里存粮容器的、真正聪明的少年。”

眼前的景象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实验室熟悉的白色天花板。青林猛地坐起身,大口喘着气,指尖还残留着陶片的粗糙触感,耳边仿佛还能听到瓮身破碎的“咔嚓”声,以及孩童们的呼救声。

他低头看向手腕上的时空定位器,屏幕上显示着刚刚的时空坐标: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司马池府邸。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时空锚点稳定,记录数据已保存。

青林立刻起身,走到电脑前,调出刚刚保存的时空记录。屏幕上显示着他在宋代庭院里的所有见闻,包括司马光砸瓮的全过程,甚至还有他与司马光的对话录音。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清晰地记录下那个灰褐色的瓮——口小肚大,底部扁平,正是宋代典型的储粮瓮,与他在博物馆见过的实物一模一样。

“终于证实了……”青林激动地握紧拳头。长久以来,他的“司马光砸瓮”猜想一直缺乏直接证据,而这次穿越,让他亲眼见证了历史的真相。他看着视频里司马光举着铁斧、奋力劈向瓮身的画面,眼眶忽然有些湿润。

后世的人们记住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记住了那个聪明的少年,却忽略了“瓮”与“缸”的区别,忽略了那个瓮背后承载的、属于宋代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但正是这些被忽略的细节,才构成了真实的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质感、有烟火气的生活。

青林打开自己的论文文档,将刚刚获得的证据一一补充进去。他在文档的开头写道:“历史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信息的简化与重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在于它传递了‘智慧救人’的核心价值,而‘瓮’与‘缸’的区别,虽在细节上偏离了历史真相,却让这个故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记忆。但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尊重核心价值的同时,还原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才让历史变得鲜活、真实。”

他知道,自己的研究或许不会改变大众对“司马光砸缸”的认知,人们依然会讲述那个熟悉的故事。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与历史对话的方式——通过时空穿越,触摸那些早已消失的岁月,记录下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相。

就在这时,时空定位器再次传来一阵微弱的震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新的时空坐标。青林看着那个坐标,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下一次穿越即将开始,而这一次,他或许能发现更多历史的秘密。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他,愿意做一个执着的打捞者,从时光的泥沙中,打捞那些被遗忘的、闪耀着真实光芒的细节。就像这次的“瓮声回响”,虽然微弱,却足以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属于它的、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