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拿起一卷竹简,轻声念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变法虽阻,但我的理想、我的爱国之心,不能就此磨灭。这些文字,便是我留给楚国、留给后世的念想。”
青林看着屈原的侧脸,忽然明白为何《离骚》能成为千古绝唱。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文人用生命书写的爱国宣言。他想起星舰数据库里的记载,知道屈原日后还会被流放,最终投江明志,心中一阵酸涩。但他不能干预,只能默默陪伴。
被贬后的屈原,开始游历楚国各地。青林跟着他走遍了湘水、沅水流域,见证了他如何将沿途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融入作品。在湘水之畔,屈原听闻舜帝二妃的故事,写下《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让青林这个来自未来的人,也感受到了楚地山水的凄美;在云梦泽边,屈原见到百姓捕鱼的场景,写下《渔父》,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对话,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
“青林,你看这云梦泽,烟波浩渺,包容万物。”有一次,屈原站在泽边,对青林说,“我的文字,也该如这云梦泽一般,既能容纳神话传说,又能承载百姓的悲欢。”
青林点头,他知道屈原的作品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楚辞体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言说,而是融合了浪漫想象、炽烈情感与爱国精神的文学瑰宝。他想起后世的汉赋,那些铺陈夸张的辞藻,分明带着楚辞的影子;还有唐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思,都能在屈原的作品里找到源头。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的消息传来时,屈原正在汨罗江边垂钓。当信使气喘吁吁地说出“郢都破了”四个字时,屈原手中的鱼竿“啪”地一声断在江里。他呆立在江边,望着江水发呆,眼中的光芒一点点熄灭。
“楚国……亡了……”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青林看着他的样子,心如刀绞。他知道,这是屈原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接下来的日子里,屈原常常在江边徘徊,写下了《哀郢》《怀沙》等名篇。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对百姓的悲悯,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慨叹。
“青林,我要走了。”一天清晨,屈原穿着整齐的楚式长袍,手持一卷《离骚》,对青林说。他的脸上没有悲伤,反而带着一种释然的平静,“楚国已亡,我这一身傲骨,不能落在秦人手里。我要去见舜帝,去见那些为楚国牺牲的先贤,告诉他们,我屈原,从未辜负楚国。”
青林知道他要做什么,却无法阻止。他只能看着屈原一步步走向汨罗江深处,口中吟唱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江水渐渐没过他的膝盖、腰部、胸口,直到最后,只剩下那卷《离骚》的竹简,漂浮在江面上,随着波浪起伏。
青林想起这些时间的陪伴,想起屈原在书房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想起他在疫区安抚百姓的模样,想起他创造楚辞体时的兴奋……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闪过,成为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就在这时,星舰的召回信号在他脑海里响起。青林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必须返回未来。他最后看了一眼汨罗江,将那卷漂浮的《离骚》竹简小心翼翼地收好——这是他此行唯一能带走的东西,也是屈原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时,已经回到了星舰的控制台前。屏幕上显示着他这次任务的报告,其中有一段文字格外醒目:“屈原所创楚辞体,与《诗经》并称‘风骚’,奠定诗歌发展两大源头。其作品《离骚》为文学史上最早长篇抒情诗,想象瑰丽,情感炽烈,蕴含深厚爱国精神,对汉赋、唐诗等影响深远。其‘宁死不屈、爱国忧民’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人精神典范,影响延续两千余年。”
青林打开储物舱,取出那卷从汨罗江带回的《离骚》竹简。
经过未来科技的修复,竹简上的字迹依然清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在灯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光泽。
他忽然想起屈原曾问他的话:“你来自远方,可曾见过不重视百姓的国家?”
青林走到星舰的舷窗边,望着窗外浩瀚的宇宙。他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的精神从未消失。
无论是汉赋的铺陈、唐诗的豪迈,还是后世文人的爱国情怀,都带着屈原的影子。
而他自己,有幸跨越时空,见证了这位伟大文人的一生,见证了楚辞体的诞生,这无疑是他执行过的最有意义的“历史锚点”任务。
星舰缓缓驶离地球轨道,青林将《离骚》竹简小心翼翼地放回储物舱。他知道,这卷竹简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时,屈原的诗句,还会在星际间回响,告诉人们,什么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什么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